都江堰市审计局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研究型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和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是实现审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一种工作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审计人员应牢固树立研究型审计理念,聚焦主责主业,把研究思维贯穿于审计项目执行全过程、落实到每个环节。通过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助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从研究型审计的意义出发,结合各地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如何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以期为研究型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一)研究型审计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如雷贯耳,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也多次强调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并将其纳入《“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予以推行。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政策文件,深入分析研究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改革进程的痛点堵点、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分析背后存在的体制机制缺陷及后续影响,提出实际有效的解决措施,形成有助于服务决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系统性成果,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消除监督盲区,推动源头治理,不折不扣履行监督职责[1]。
(二)研究型审计是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有效途径
研究型审计注重总结提炼、本质揭示、系统把握、发展应变和价值升华,必然促使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政治意识,拓宽宏观分析视野,开拓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将研究作为审计实践过程中的“职业自觉”,全面提升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的综合素质,不断将审计人员培养成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审计机关的建设。
(三)研究型审计是助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
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型审计将宏观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审计理念融入具体审计工作,在全面准确揭示问题的基础上,“跳出账本搞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从最初的“查账”到国家“经济卫士”,再到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实现审计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助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存在的困难
(一)研究意识不到位
当前,部分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对研究型审计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型审计理念和意识还不到位,仍停留在喊口号和基本理论研究上,没有将研究融入贯穿与审计立项过程中,导致研究型审计执行效果与目标相差较大,没有为党委政府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除此之外,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研究型审计属于理论研究范畴,与具体开展审计工作无关,加之近年来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审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直接影响了研究型审计的推行。
(二)研究能力有差距
研究型审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性操作,而是一个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持续学习和长期积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综合素养等都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存在人员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情况。年纪较大的审计人员创新意识不足,难以突破旧式审计思维,而年轻的审计人员经验较为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深度不足,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且大多审计人员是财会类、工程类专业出身,知识结构较单一,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对标高质量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
(三)缺乏成熟的操作指南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虽然部分审计机关针对如何开展好研究型审计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但暂时没有一套较为成熟、标准的操作指南,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研究型审计过程中,只能通过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来操作,没有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对研究型审计的重点环节、质量要求、成果目标、评价机制等缺乏标准,导致审计成果参差不齐。
(四)研究型审计成果不丰富
在研究型审计推进过程中,部分审计机关取得的成效还不够丰富,尤其是在深化审计成果的研究能力方面还亟待提高。审计人员缺乏归纳提炼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以及把各类审计项目发现问题贯通起来的意识和能力,造成对审计成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研判和运用,未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审计成果及信息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出现屡审屡犯的尴尬局面
[3]。
三、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实现途径
审计人员应牢固树立“研究不是在审计工作之外另起炉灶”的理念,将研究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聚焦“审前调研、审中渗透、审后提升”三个重点环节,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
(一)聚焦“重点”,树牢研究思维,加强审前研究
1.研究“审计谁”,科学谋划审计项目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把谋划审计项目计划当课题来研究,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重点领域、区域、行业的政治意图、战略谋划、政策要求,切实增强审计研究的高度、深度、准度[4]。二是紧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热点、改革攻坚堵点、群众关注焦点“三个重点”和重大政策落实、重大战略推进、重大资金使用、重大风险防范“四个重大”开展系统研究,找准审计切入点和落脚点,将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并重的理念贯通至审计立项前期,对审计项目将反映什么问题、揭示什么风险、提出什么完善管理的建议、通过审计能达到什么目的作出预判,进一步强化成果导向,全面提升审计计划的前瞻性、科学性。
2.研究“审什么”,深入调查审计对象
全面深入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应从两个方面开展审前调查工作:一是找准被审计单位主责主业,紧扣发展战略、职能职责、行业现状、重大政策,掌握其主要职责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该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和党委政府对该部门的具体工作部署安排;二是聚焦研究审计对象,全面掌握审计对象基本情况、部门规划、工作举措,深入研究其制度清单、权力清单、问题清单、风险清单“四张清单”,做到“知己知彼”,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研究“如何审”,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对审前研究调查情况以及所取得的财务、业务数据资料进行研判、归类整理,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思维,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和疑点问题。结合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和责任落实情况,通过专业知识初步识别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线索,分析预判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从而研究审计应对措施,找准项目实施重点和风险点,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审计重点,结合现有审计资源,研究制定详实具体、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二)聚焦“质量”,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研审融合
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凡审必研、研以致用”理念,将审计实施与审计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严把审计实施质量关。
1.坚持问题导向,微观入手、宏观研判
以审计发现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研究,注重“点线面”结合,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演绎路径,层层聚焦、锁定重点、揭示问题,确保微观层面直击要害、查深查透。在查出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典型问题“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各个问题、原因以及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以点带面,见微知著。
2.坚持数据先行,靶向发力、提质增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数据先行,大型审计项目设置“业务+数据”双主审,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以“政策+数据+分析”为线条,深入研究分析方法。梳理前期收集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非结构化资料,采集被审计对象业务类、财务类结构化数据,结合税收、工商、社保、医保等行业大数据,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迅速锁定审计疑点,解决人工审计覆盖面不足、效率不高的瓶颈,助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有效节约审计资源。
3.坚持过程把控,依法审计、及时纠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强化审计过程管控,实行项目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审计组应明确职责分工,从调查取证、底稿编制、法规审理、撰写报告等环节严控审计质量,切实压实审核、复核、审理三级责任,确保每个问题、每份底稿取证都经过初核互审、主审复核、组长把关。同时根据审计事项清单及时召开碰头会、业务会,紧扣审计重点对问题风险较为复杂、涉及面广等情况进行集中研判,厘清思路对策,讨论突破路径,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审计反映问题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定期梳理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合理调配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向,科学纠偏矫正[5]。
(三)聚焦“成果”,强化精品意识,注重成果提炼
1.坚持“以研拓果”
一是研究撰写高质量审计报告。按照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的要求,精心打磨审计报告,坚持把审计查出问题作为研究的聚焦点进行综合研判,贯通分析财政、投资、民生等各个审计领域发现的问题,努力揭示更深层次原因,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以小见大。二是研究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辩证的研究分析,做到辩证施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审计建议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提高站位,跳出审计思维提出建议,体现全面性;第二围绕审计发现问
题,体现针对性;第三建议应精准可操作,体现可行性,进一步促进被审对象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三是研究提炼高质量审计信息。坚持把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作为研究的创新点,加强审计成果深加工、精加工,深入分析审计问题背后的原因和体制机制障碍,归纳提炼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典型个案、局部问题,以审计专报的形式呈送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化审计成果,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
2.坚持“研以致用”
项目结束后,及时组织开展审计项目“回头看”,结合审后项目总结会、研究型审计案例研讨会等平台,通过对审计项目的复盘,深入研究和打磨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研究型审计思路、方法和技巧,及时总结、推介大数据审计案例,拓展成熟分析工具和信息化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应用,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模型,梳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审计工作指南,为今后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分析影响项目质效的弱项和短板,推动增强政治能力、拓宽战略视野、强化研究思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
3.坚持“以研促改”
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结合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研究被审计单位应采取的整改措施,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将问题整改按照“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种类型进行分类,科学提出整改要求。同时研究健全审计整改成效机制,把审计整改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切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作用,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同时纳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日常监督和各类调研、督导督办及“回头看”的“必谈”“必听”“必核”内容,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审计整改质效。
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干事之需、成事之道。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以研促审、以审带研、研审相长,努力实现以高质量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小玲.研究型审计的实现路径和价值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0):105-107.
[2]侯俊华.基层审计机关推进研究型审计思路初探[J].审计月刊,2023,(01):015
[3]何陵镒 蔡仁琴 吴桐.创新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增进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力[J].现代审计,2022(05):004.
[4]于松涛.做实研究型审计为提升审计质效夯基垒台[J].审计观察,2022(11):068.
[5]黄芳芳.浅议研究型审计[J].审计与理财,2023,(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