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审辩思维的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 2

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审辩思维的培育

           刘媛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小学 北京市 10130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可见,新课标强调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表述中,第6条、第7条分别侧重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都是对“思维能力”明确要求。

一、厘清核心概念

(一)关于审辩思维的思考

1987年审辩思维研究专家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在审辩性思维培养和改革会上提出了关于审辩思维的概述:审辩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思辨者在这当中积极而有技巧性地认识、运用、分析、归纳并评估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所用方法包括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

研究者马里瓦拉(Marioara,2014)在论述审辩性阅读的作用时强调,审辩性阅读让个体会更有效的理解文本。当个体为了获取某种理解而阅读时,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思辨阅读状态。研究者Deimante与Dangnija(2019)在相关研究中强调,通过系统的思辨性阅读技能的学习,学生可以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思辨性思维的学习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审辩思维是一种系统的思考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思辨技巧、思辨思维方式去探究事物本质、深层的罗辑关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审辩’不是简单地进行驳斥,也不是一味地进行否定,而是一种思维的全面审视,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是一种理念的整合与重构。”审辩思维是一种复杂思维,通过审辩形成的观点是开放的、客观的、更加全面和公正合理的。

(二)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的审辩思维

SOLO分类理论是按照个体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复杂性,将个体的思维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五种水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其中后两种结构处在“高阶思维”水平。因此,SOLO分类理论可以从“思维复杂度”的角度对审辩思维元素及思维方式进行解构与重构,由此生成培植的进阶路径。

在审辩思维的推进过程中,利用solo分类理论的关联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初步关联,获得新的认知,这是审辩思维中从“审”到“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相关信息,对自己的论证进行评估、调整,这是审辩思维中从“辩”到“审”的过程。学生经历“审-辨-辩-审”都是建立在solo分类理论的关联思维层级上。

综上,用solo分类理论的关联思维可以解释思维的复杂性,用关联思维可以培养审辩思维。

二、审辩思维的培育策略

(一)具有审辩思维的任务的创设

关于大概念的理解,有相关学者曾指出:大概念是指具体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思想或看法,它是对概念间关系的抽象表述,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

利用SOLO分类理论中的高阶思维结构的生成可以提炼“大概念”。我们利用关联思维结构,将语文要素、文本内容、单元或册次间要素进阶等相关内容与学生个体逐层关联,再不断向上追溯、追问本质,提炼出要素的核心词。而从关联思维走向抽象拓展思维则需要打开视域,进行跨领域的印证。因此,拓宽其应用领域就可以找到大概念。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关联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提炼出关键词“幽默、智慧”。《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中杨氏子面对孔珺平的调侃,做出了有智慧、有风度的回答,体现出了他的:甚聪惠。继续向上追问,可以发现其智慧体现在“巧借谐音”应答,这样的语言规律。拓展其它领域进行印证,可以发现古今中外,不同场合都有“巧借谐音”的故事:古有孔融巧借谐音回答李耳,近代有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马路”问答,都是“巧借谐音”的智慧所在。在年画、广告、名著等也有巧借谐音的现象。通过广泛的跨领域的拓展、泛化、印证,可以发现这种“谐音智慧”广泛的存在各种领域中。这是我们追溯到的“大概念”——“谐音智慧”。抓住了这样的“大概念”我们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打开思维的空间,以发现“谐音智慧”、印证“谐音智慧”、运用“谐音智慧”来建构出思维发展路径,培育审辩思维。

(二)审辩思维的展开与推进

向上追溯厘清“大概念”,向下延展建构发思维展路径,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学习任务的推进与展开受制于以下三个要素:

1.关注思维材料的不断冲击

审辩思维是一种复杂思维,需要具有差异性的、多元性的资料。差异性材料的提供,为学生打开“审辩”的多角度,多元性材料的提供,为学生打开了“思辨”的视域。这也是构成审辩思维的材料基础。在有了差异性、多元性的材料之后,还需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阶思维结构要将其进行关联,层层叠加推进。

2.关注关联思维的叠加推进

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展开层层关联,走向复杂,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有了足够思考的深度。此时,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全面、更深刻。通过关联与叠加就走向了抽象拓展思维结构。抽象拓展思维结构是更高级的关联思维结构。

3.关注教学支架的呈现时机

“审辩”思维的发展是在学生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不断复杂,逐步形成与提升的。在促进学生用关联思维整合材料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让教师的“教”变成教学的“支架”。在学生思维受困处,在学生思维的窄化处,在学生思维的发展处,因需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通过思维的不断关联和叠加,因需提供教学支架以促进学生思维逐渐走向复杂,对“精卫”形成辩证的认识。在《精卫填海》一课中,“审辩”思维的培植在于学生对精卫形象的认知。而对精卫的三种形象的认知是通过不断关联叠加达成的。

初识“精卫”是基于文本的认知——是女娃的化身,是一只小鸟。然后结合“事件”再来思考精卫是谁,学生对其认知走向“一个执着的填海者”,对这只小鸟赋予了精神。然而对“精卫”的认知仅停留与此是不够的。因此,关联两份相关材料:三峡大坝的建立和青藏铁路的修建,来打开学生视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发现、寻找材料中的“现代精卫”——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发现“精卫”的精神已然穿越千古,在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心中留下烙印。学生对“精卫”的认知不再是那只填海的小鸟,而是看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学生不在纠结于“精卫有没有把海填平”而是明白了每一位在努力实现自己价值的人,都是“精卫”,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这样不断借助关联思维,学生对“精卫”的认识丰富、立体、全面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是借助solo分类理论中的关联思维,在学生思维的窄化处,提供资料支架,进行逐层关联,走向复杂思维。

(三)审辩思维的引导与诊断

利用SOLO分类理论打开思维的复杂度,培植“审辩”思维,建构思维发展路径,还需要评价的辅助,达到教、学、评一体化。 SOLO 分类理论的本质就是对学习成果的质性评价,因此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差异性评价,并将其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起到引领与诊断的作用。通过研究探索出学习评价表在生成与运用中的几个特征:

1.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性评价

审辩思维的结果具有高度开放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达成的审辩程度、审辩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分层设计评价。如学生在复述故事时,罗辑思维的严谨度可能达到高级水平,但语言表达能力处于中级水平。虽然不是每方面都能达到“峰顶”,但借助评价表,学生既可以看到“整座山峰的景象”又可以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2.针对功能发挥将评价嵌入教学全程

评价表的出示及使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审辩思维的发展是复杂思维的展开,利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的评价,可以融合在每次思维“拔节”处,切实做到嵌入整个教学过程,推进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又是思辨成果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约翰 B.彼格斯(John B.Biggs)、凯文 F.科利斯(Kevin F.Collis) 著:学习质量评价:SOLO 分类理论 (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 高凌飚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2]李莹.小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梁俊.核心素养下以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院报,第4期,2019年8月.

[4]潘家明.批判性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教育探索,2009年3月.

[5]杨雪莲.基于SOLO分类理论 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探索[R]2019.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SOLO分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思辨性思维的研究”(SY2023-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