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料,激发兴趣——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5
/ 2

生活材料,激发兴趣——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陈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红樱实验学校       6102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正逐步向生活化以及实践化转型,在教学中强调通过生活材料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提升其审美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路径,期望以此为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材料;新教材背景;教学实践

前言因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美术教学将不再被局限于以往较为传统的绘画技巧传授,而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推出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利用身边易得的生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使美术课堂成为连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以下将深入剖析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

一、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在新教材的推动下,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生活材料作为一种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资源,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首先,生活材料的应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想象力,因为这些材料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且熟悉的,易于引发共鸣。其次,生活材料的多样性与可变性特征为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创新,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将普通的生活物品转变为独特的艺术品。最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创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们学会珍惜资源以及变废为宝。

二、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新教材背景下,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以及各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对于生活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明确希望通过这些材料达到哪些教学目的,比如培养学生自身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同时,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媒介。

例如在《我给瓶子穿“新衣”》这堂富有创意与实践意义的手工艺术课程中,教师即可为学生精准设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废旧瓶子的创意改造项目,全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强化动手操作技能,并深刻植入环保意识。课程伊始,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常见瓶子的形态多样性、色彩丰富性以及材质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平凡无奇的废旧物品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随后,教师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环保且多样化的手工材料,包括彩色纸张、剪刀与环保胶水,以及废旧布料碎片、废旧的纽扣与瓶盖,或吸管等小物件,为学生提供极具开放性特征的创作空间。在创作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与审美偏好,自由选择材料并设计实施方案。学生们纷纷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有部分学生将巧妙运用色彩对比与图案拼接技巧,将彩纸剪裁成生动活泼的图案贴于瓶身,也有学生则发挥自身巧思,将废旧布料裁剪缝合,为瓶子披上别具一格的“外衣”,并辅以精致的花边与纽扣点缀,增添几分复古风情。同时也有学生别出心裁,利用瓶盖以及吸管等小物件构建出三维装饰,赋予瓶子以生动的立体效果。

整个创作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自身设计思维、手眼协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到了废物利用的重要价值,培养了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最终,当一件件色彩斑斓且创意无限的“新衣”瓶子展现在眼前时,学生们所能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对环保艺术深刻而持久的情感体验。

(二)探索多样化的创作方式

多样化的创作方式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在《瓶子大变身》课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探索多样化创作方式。在课上,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几个用瓶子制作的艺术品样品,如瓶子人偶、瓶子花盆以及瓶子风铃等,以调动学生创作灵感。随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瓶子和其他辅助材料(如彩带、麻绳及颜料等)。在小组内,学生们共同讨论并确定创作主题和方案。如选择将瓶子切割成不同形状并重新组合成动物或人物的造型,在瓶子上绘制图案或贴上彩纸以装饰其外观,或者也有小组利用麻绳将多个瓶子串联起来制作成风铃或挂饰。通过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学生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创意与才华,并且也在创作中学会了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交流。

(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成就感与自信心是进一步推动学生持续学习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利用生活材料展开美术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享创作心得。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品展开相应的评价与反馈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关注结果。通过展示与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如在《我用瓶盖来拼摆》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展示与评价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学生需要在完成作品后轮流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展示板上,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创作过程。在展示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与鼓励,并且也要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其作品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其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学生的努力与创意。通过展示和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便可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与进步,并且也能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以及尊重他人的努力。此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并愿意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教材背景下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以及积极的展示与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高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在未来所展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继续探索和创新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殷文娟.生活材料巧蜕变——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4,(07):139-141.

[2]蔡安琪.新课标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26):125-127.

[3]金佳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微课的应用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4,(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