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 六安 237400
摘要:医共体的推广要求传统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系统,提高诊疗效率和医疗质量。设立会商会议和跨机构专业委员会,促进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以质量为导向进行科学考核,激励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则通过培训和引进高端人才,增强医共体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管理者需要应对这些创新需求和挑战,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医共体;医院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 看病难、 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医共体是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通的目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城乡联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更好实现资源下沉和县域整体能力提升。各地积极探索,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县域医共体建设认识程度逐步统一,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强。2023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系统重塑,是对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创新,既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也需要部门之间协调和密切配合。截至2023年底全国开展医共体建设的县(市)达1700多个,29个省份制定政策文件,18个省份全面推进。2023年12月30日,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标志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紧密型医共体成效已经显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总的看,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与群众能够就近“看得好病”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医共体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创新与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共体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创新的意义。
通过推动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可以减轻财政投入,减少医保基金支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缓解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等问题。同时,这种模式鼓励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医共体模式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国家的医疗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医共体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创新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健全的双向转诊机制,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将疑难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则可以将康复期患者转回基层机构。这不仅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率,还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这种协作模式有助于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效率,使得患者能够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都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
(二)精细化的绩效考核,以质量为向导
医共体模式下推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促使各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医疗质量、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使得各医疗机构在追求运营效益的同时,还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绩效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资金拨付挂钩,通过这种奖优罚劣的方式,形成了良性竞争,激励各医疗机构持续改进服务水平。
(三)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化
通过完善的转诊机制和协同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分工合作,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得以强化。这样一来,患者不仅能够在大医院得到专业化的治疗,还能在基层医院享受高效、便捷的康复和日常医疗服务,减少了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医共体模式下医院管理的创新路径及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是提升医共体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共同建设和使用一个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确保各个机构的数据可以互联互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诊疗效率,还可以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成本。此外,全面推广和应用电子病历系统,确保患者在医共体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诊时,其病历信息都能被及时、准确地查阅和更新,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确保医务人员能够便捷地使用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患者也能够通过平台方便地获取医疗服务信息和个人健康档案,增强就医的透明度和便利性。
(二)优化协同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可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一方面,设立会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会商会,讨论和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氛围。这有助于各机构相互了解,协调工作,提升整体运作效率。在医共体内设立跨机构的专业委员会,针对重大疾病和复杂病例进行联合会诊和讨论,充分发挥各医疗机构的专长,提升诊疗水平。通过这样的专业合作,能够集思广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双向转诊机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流程顺畅,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这不仅能够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优化资源配置,还能让患者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服务。通过这些协同管理机制的优化,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应涵盖医疗质量、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各医疗机构的工作表现,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其次,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实行分级分类考核,这样既能考虑到各机构的实际情况,又能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功能和任务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考核时应根据其具体职责和定位进行差异化评估。此外,需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与反馈,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资金拨付、奖励分配等挂钩,通过奖优罚劣的方式,激励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医疗机构,帮助其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医共体模式的成功运行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医疗管理和技术队伍。因此,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医共体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针对医共体管理的特点,开展专题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医共体模式下的管理工作。其次,通过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除了内部培养外,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高端医疗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医共体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机会。这不仅有助于稳定现有人才队伍,还能不断充实和优化人才结构,为医共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
医共体模式下医院管理的创新与挑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化建设、协同管理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政策保障与政府支持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确保医共体模式的成功实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卿,伍励涛,黄文东.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3,20(24):78-82.
[2]林端端.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11):74-78.
[3]范明宽,李鹏,温茂兴,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视角下医共体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