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炼铁厂在烧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通过电除尘器后,再利用风机吸力通过烟囱外排至大气。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往往因为灰尘中含有大量块状物,在风机的吸力下,垂直进入到电除尘器里面时,就会对电除尘器里面的隔筛网进行冲击,日积月累,电除尘器里面的隔筛网就会破裂,块状物就会进入到除尘器底部堵塞除尘器,想要进行清理,就需要人工进入到除尘器里面,先清除掉块状物,再恢复隔筛网,才能使除尘器恢复使用,此过程极其不易,还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现场6S管理要求。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适用于烧结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电除尘器的防堵塞装置,采用本系统可以有效防止除尘器堵塞,还能对除尘器内的块状物进行收集和清理,同时避免了人工进入到除尘器内进行作业的风险,且成本低、可以就地改装,提高了除尘器的寿命,提升了生效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LXD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检索GEPIA和TCGA数据库,分别筛选在胃癌中高表达(tumor/normal>2)以及与胃癌临床预后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重合分析,通过热图分析及高表达预后差原则确定研究目的基因。采用qRT-PCR法和免疫印迹检测目的基因在30例临床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情况。通过转染干扰siRNA敲低目的基因表达后,利用MTT法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分别验证目的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测分析与目的基因共表达参与的信号通路,探索目的基因在胃癌中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并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胃癌组织中PLXDC2 mRNA(5.62±1.35)和蛋白(4.13±0.35)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4.22±0.86)和蛋白(1.24±0.23)水平(均P<0.001);随着胃癌恶性程度增加,PLXDC2表达逐渐升高,且具有高表达预后差的临床特征(P<0.05)。转染培养5d时,siPLXDC2#1组(0.41±0.05)和siPLXDC2#2组(0.35±0.07)BGC-823细胞增殖速率较siCTL组(0.58±0.08)显著减缓(P<0.01)。siPLXDC2#1组(0.49±0.07)和siPLXDC2#2组(0.21±0.04)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siCTL组(1.00±0.01)(F=218.773,P<0.001),细胞周期显著阻滞在G1期。siPLXDC2#1组和siPLXDC2#2组细胞中p-PI3K和P-AKT水平均较siCTL组显著降低(均P<0.001),总PI3K和AKT表达不变。在siPLXDC2组细胞中共转染pcDNA3.1-PLXDC2,显著逆转了siPLXDC2对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细胞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胃癌中PLXDC2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加快细胞周期进程,进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内脏脂肪面积(VFA)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和影响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72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61.8±10.7)岁,其中高VFA组患者54例,低VFA组患者62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比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状况、术后30 d内并发症和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高VFA组患者体重指数较低VFA组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 P<0.001);与低VFA组患者相比高VFA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t=2.88,P=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t=2.17,P=0.032),禁饮食时间延长(t=2.73,P=0.008),排气(t=4.46,P<0.001)、排便时间延长(t=4.62,P<0.001),术后住院时间延长(t=3.4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VF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4%)较低VFA组(14.5%)明显增加(χ2=4.78,P=0.029);其中高VFA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12.9%)较低VFA组患者(1.6%)明显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而两组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瘘、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VFA组患者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级以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较低VFA组患者(4.8%)明显增加,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300 min和VFA增加是导致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VFA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FA较大增加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操作的难度,同时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但VFA并非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31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60.61±10.00)岁。首先对129例胃癌患者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术中状况、病理指标等临床资料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9例患者中,25例(19.3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合并Ⅲ级以上并发症10例(7.7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CCI评分>4分(30.76%比68.00%,χ2=11.86,P=0.001)、体重指数≥25 kg/m2(24.03%比60.00%, χ2=12.18,P=0.001)、术前伴有低蛋白血症(17.30%比36.00%,χ2=4.25,P=0.039)、脉管癌栓(14.42%比40.00%,χ2=7.70,P=0.006),手术时间≥400 min(26.92%比52.00%,χ2=5.84,P=0.016)、术中出血量≥400 mL(13.46%比44.00%,χ2=12.03,P=0.001)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CI评分>4分、体重指数≥25 kg/m2、术前伴有低蛋白血症、脉管癌栓、术中出血量≥400 mL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ACCI评分、体重指数、术前低蛋白血症、脉管癌栓、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ACCI评分有望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在现代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建筑工程不仅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十分重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监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建筑工程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按期完成。另一方面,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能够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工程监理与建筑工程技术相互影响,选择有效的项目监理技术可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顺利实现。因此,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之外,还应该遵循科学的工程监理原则,确保建筑项目高质完成。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理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接受TME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TaTME组41例,TME组42例;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胃肠指标、肛门功能评分等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或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行log-rank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TaTME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TME组,术后恢复指标优于TME组(P<0.05)。TaTM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小于TME组19.0%(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TaTME组优于TME组(P<0.05)。术后6个月,TaTME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明显低于TME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比较,TaTME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优于TME组(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术后2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安全、可行,其整体疗效优于TME,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用电量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负荷越来越大。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就要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论文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简介:本文采用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一个理解法律系统之整体形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将当代中国法律系统的基本社会形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内圆外方、三位一体、二元对立、法政合一。其中“内圆外方”是中国法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三位一体”是其运作方式,“二元对立”是其价值观冲突,“法政合一”是其文化核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充分认识到法律系统内部种种矛盾与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并试图用一种社会互动而非社会整合的眼光来审视其基本形态与变化过程。本文既是对当代中国法律系统整体形态的一次社会学分析,又是法律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次尝试,为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理论层面彼此对话和整合的可能性。
简介:本文是一项关于精英商务律师的职业工作如何被来自不同类型客户的影响所建构的研究。文中所运用的数据,包括对中国六个精英商务律师事务所的24名律师的访谈和作者在其中一个事务所进行的参与观察。对于这些中国精英商务律师事务所而言,外企、国企和民企构成了他们极度多样化的客户类型。相应的,律师的工作变得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同时,客户对于律师职业工作的影响也取决于商务律师事务所里的劳动分工:合伙人对于诊断、推理和治疗的过程具有牢固的控制,因此他们享受着高度的职业自主性,而非合伙律师在其工作场所内基本上被剥夺了这一文化系统,因此.他们的工作就很容易受到客户的影响。于是,客户对于职业工作的影响显现出随着律师的资历加深而逐渐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