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找出可能在脓毒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基因,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新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GSE9960芯片数据,使用GCBI在线实验室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使用基因本体论分析(GO分析)、代谢通路分析(pathway分析)、利用互作基因数据库检索工具,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PI network),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共获得1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8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DNA的正负调控、自噬、P53类中介信号转导、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KEGG功能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Glucagon信号通路。PPI network筛选出的6个hub基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6个hub基因与脓毒症相关。结论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1个信号通路和6个基因,可能代表脓毒症发生、进展和风险预测的分子机制,这6个基因可能被用作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各级教学医院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开展情况,为推动临床手术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研究团队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0家医院(包括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和省、市、县级的非直属教学医院)的300名临床医师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数据。结果共有来自249家医院的286名医师参与了调查。目前仍然在开展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医院占比42.2%(105/249),主要集中在大学直属附属医院[33.3%(35/105)]和市级非直属教学医院[36.2%(38/105)],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学生主要为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74.3%(78/105)]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学生[56.2%(59/105)];而曾经开展但目前已经停止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医院占比29.7%(74/249)。77名来自停止阑尾切除教学手术医院的医师认为停止开展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高的医疗风险[70.1%(54/77)]和医学生临床基础知识较差[42.9%(33/77)];对于未来大范围开展阑尾切除教学手术,93.0%(266/286)的医师表示支持,并指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增加学生担任第一助手的机会、以及提高学生腹腔镜基础技能,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保障该教学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我国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开展面临挑战,重新大范围开展阑尾切除教学手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且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为阑尾切除教学手术注入新的活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经辅助切口圆形吻合与腔内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并完成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具备术后6个月完整随访资料的26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食管空肠吻合方式不同进行分组,采用经辅助切口圆形吻合139例(辅助切口圆吻组),腔内吻合122例(腔内吻合组),腔内吻合组中OrVilTM吻合43例(OrVilTM吻合组),Overlap吻合79例(Overlap吻合组)。与辅助切口圆吻组的基线资料比较,腔内吻合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偏大,肿瘤直径偏小,肿瘤T分期和M分期偏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Overlap吻合组基线资料比较,OrVilTM吻合组术前合并胃癌所致梗阻比例以及侵犯食管的比例均较高,T分期较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比较辅助切口圆吻组与腔内吻合组以及OrVilTM吻合与Overlap吻合两个亚组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上述各组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M(IQR)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ney U检验;分类变量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辅助切口圆吻组与腔内吻合组手术情况比较,腔内吻合组手术切口更小[5.0(1.0) cm比8.0(1.0) cm,Z=-10.931,P=0.001]、联合脏器切除比例更低[0.8%(1/122)比7.9%(11/139),χ2=7.454,P=0.006]、R0切除率更高[94.3%(115/122)比84.9(118/139),χ2=5.957,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辅助切口圆吻组和腔内吻合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4/139)和4.1%(5/1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P=0.842)。在术后恢复方面,两组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辅助切口圆吻组比腔内吻合组更早恢复全流食和半流食[分别(5.1±2.4) d比(5.9±3.6) d,t=-2.268,P=0.024;(7.3±3.7) d比(8.8±6.5) d,t=-2.227,P=0.027]、术后更快出院[(10.5±5.1) d比(12.2±7.7) d,t=-2.108,P=0.0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辅助切口圆吻组与腔内吻合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9%(36/139)和31.1%(38/122),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7/139)和8.2%(10/12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吻合组中,与Overlap吻合组比较,OrVilTM吻合组术中出血量较多[100.0(100.0) ml比50.0(50.0) ml,Z=-2.992,P=0.003],手术切口较长[6.0(1.0) cm比5.0(1.0)cm,Z=-3.428,P=0.001],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更久[(9.5±6.1) d比(7.2±3.1) d,t=2.367,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OrVilTM吻合组比较,Overlap吻合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2.5%(2/79)比7.0%(3/43)],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也低[27.8%(22/79)比37.2%(16/43)],并发症严重程度较轻[Ⅲ~Ⅳ级:7.6%(6/79)比14.0%(6/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辅助切口食管空肠吻合与腔内食管空肠吻合在安全性方面相当。而腔内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较OrVilTM吻合更显安全、更具开展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优化。
简介:摘要2例男性Sarris A2型的Ⅲ型胆总管巨大囊肿患者,年龄分别为19岁和63岁,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治疗。青年患者行圈套器电凝切除囊肿,老年患者行囊肿开窗引流,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缓解,随访1~2年无腹痛再发,效果肯定。2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显示ERCP用于Ⅲ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疗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与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近距离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5例自2019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术后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患者,每位患者均采用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和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进行CT扫描定位,并制定相应计划及评估,运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计算后得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组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时的高危临床靶区、膀胱及直肠受照剂量的差异,选择最优计划实施治疗。结果采用3D打印个体化多通道施源设计计划的D90%、D100%、V100%、V150%与常规单通道施源器设计的计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的D2cm3与常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通道个体化施源器靶区适形性好,可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15例经验。方法15例主动脉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DSA引导进行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下主动脉手术。入选条件为血管无法直接阻断者。以术前最后一次CTA图像为标准,测量需要阻断的靶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及对比剂用量、血管入路;术中以球囊充盈、固定贴壁良好,远端有创血压波形显示为平流,压力接近静水压作为完全阻断标准。结果15例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患者,均阻断完全,手术顺利。术后14例阻断靶血管和血管入路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三分支支架术后再次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球囊阻断术后支架内皮组织脱落,栓塞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再次手术。结论球囊腔内阻断技术扩大了主动脉手术适应证,简化了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术前应判断靶血管是否适合球囊阻断,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上对应的急性梗死区进行分割,并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平台(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A.K.)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发病时间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发病时间预测中的价值,并与人工识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筛选出10个(7个DWI特征及3个FLAIR特征)与卒中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人工识别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DWI-FLAIR不匹配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7、0.622。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7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50;预测测试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1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852。结论基于DWI和FLAI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提供影像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情景模拟教学联合迷你临床评估练习(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在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2名学员,将其分为传统带教组和情景模拟教学+Mini-CEX带教组,各组31名学员。比较两组学员出科考试成绩、Mini-CEX评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应用SPSS 21.0对两组学员考试成绩、Mini-CEX评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①情景模拟教学+Mini-CEX试验组出科考试理论成绩(82.48±6.02)分高于对照组(77.32±6.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02);试验组临床实践操作成绩(88.96 ± 2.93)分也高于对照组(80.87±5.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P<0.001)。②试验组Mini-CEX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通过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试验组各项效果评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景模拟教学联合Mini-CEX在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教学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verlap引导管(OGT)在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8~61岁。患者均行腹腔镜全胃切除联合OGT引导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及食管反流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或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全胃切除联合OGT引导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均行D2淋巴结清扫,均获得R0切除,无联合脏器切除、无中转开腹和(或)中转联合开胸、无中转其他食管空肠吻合方式。5例患者肿瘤长径为3.0(2.8)cm,切口长度为5.0(2.0)cm,清扫淋巴结数目为47.0(21.0)枚,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为21.0(5.0)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62.0(23.0)min,手术时间为295.0(75.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60.0)mL。5例患者中,4例钉砧置入食管腔一次性成功,1例经2次钉砧置入食管腔操作完成食管空肠吻合。(2)术后情况:5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0(1.0)d,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0(2.0)d,首次进食全流质食物时间为4.0(3.0)d,首次进食半流质食物时间为6.0(3.0)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0(4.0)d,住院时间为9.0(6.0)d。5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胃腺癌,分期为pT2~4aN0M0期;食管切缘均为阴性,食管近切缘距离为5.0(4.0)cm。5例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2例发生轻度(Clavien-Dindo Ⅱ级)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无非计划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食管反流。结论OGT应用于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腹腔镜胃癌外科多中心临床数据库中16家医院收治的65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9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2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9例、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43例、江苏省中医院25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14例、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12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2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9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7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42例,女210例;年龄为(57±12)岁。患者均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652例患者中,617例行D2淋巴结清扫术,35例行D2+淋巴结清扫术;348例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th Ⅱ吻合,218例为Billroth Ⅰ吻合,25例为Roux-en-Y吻合,61例为其他;12例行联合脏器切除;569例术中输血,83例术中未输血。65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7(155,24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150)mL。(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652例患者肿瘤最大径为(4.5±2.0)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19,35)枚,其中>15枚570例,≤15枚82例;淋巴结转移数目为4(1,9)枚;肿瘤近端切缘为(4.8±1.6)cm,肿瘤远端切缘为(4.5±1.5)cm。652例患者中,肿瘤Borrmann分型为Ⅰ~Ⅱ型255例,Ⅲ~Ⅳ型334例,缺失Borrmann分型资料63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171例,低-未分化430例,缺失肿瘤分化程度资料51例;肿瘤病理学T分期T2期、T3期、T4a期分别为123、253、276例,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N3期分别为116、131、214、191例,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60、392例。(3)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652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间为3(2,4)d,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3,5)d,首次进食全流质食物时间为5(4,6)d,术后住院时间为10(9,13)d。652例患者中,69例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Ⅰ~Ⅱ级、Ⅲa级、Ⅲb级、Ⅳa级并发症患者分别为60、3、5、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和系统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分别为十二指肠残端瘘(3.07%,20/652)和呼吸系统并发症(2.91%,19/652)。69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转归并出院。(4)随访情况:6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1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4个月。298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255例术后≤5年复发转移,其中远处转移、腹膜转移、局部复发、多处复发转移、其他部位复发转移分别为21、69、37、52、76例;43例术后>5年复发转移,上述指标分别为5、9、10、4、15例;两者复发转移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52,P>0.05)。术后≤5年和>5年复发转移患者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62、193例和23、20例,两者病理学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36,P<0.05);病理学T分期T2期、T3期、T4a期分别为42、95、118例和9、21、13例,两者病理学T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5),进一步分析,两者病理学T2期、T3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52,2.08,P>0.05),两者T4a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84,P<0.05);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N3期分别为19、44、85、107例和12、5、18、8例,两者病理学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P<0.05),进一步分析,两者病理学N0期、N3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6.52,8.47,P<0.05),两者N1期、N2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85,1.18,P>0.05)。652例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1个月,10年总生存率为46.1%,其中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6%、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5.29,P<0.05)。进一步分析,病理学TNM分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ⅢC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6%、55.8%、46.9%、37.1%、24.0%,5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06,P<0.05)。病理学T2期、T3期、T4a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2%、46.5%、41.5%,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39,P<0.05)。病理学N0期、N1期、N2期、N3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7%、56.2%、48.5%、26.4%,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89,P<0.05)。(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N2期、N3期),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5,1.64,1.37,2.05,1.30,1.68,3.08,0.56,95%可信区间为1.15~1.84,1.32~2.03,1.05~1.77,1.62~2.59,1.05~1.61,1.17~2.42,2.15~4.41,0.44~0.7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4 cm,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Ⅲ期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48,1.44,1.81,95%可信区间为1.19~1.84,1.11~1.88,1.42~2.30,P<0.05),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57,95%可信区间为0.45~0.73,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肿瘤学疗效满意。病理学TNM分期Ⅲ期、病理学T4a期、病理学N3期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比例高,而病理学TNM分期Ⅱ期、病理学N0期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比例高。肿瘤最大径>4 cm,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Ⅲ期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子遗传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方法收集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存档的椎管内SFT手术标本共1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重新分级,对临床影像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1~73岁,中位年龄50.5岁。12例均为原发性,其中4例为首发病例,8例为复发病例,WHO 1级8例、WHO 2级3例,WHO 3级1例。显微镜下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间质富含大量薄壁血管,根据肿瘤级别不同呈现不同的细胞形态及坏死等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上,12例(12/12)表达波形蛋白及STAT6,STAT6均为细胞核弥漫强阳性;11例(11/12)表达CD34和bcl-2;7例(7/12)表达CD99。二代测序检测提示12例(12/12)均存在NAB2-STAT6基因融合。12例随访6~80个月,4例首发病例术后均无复发无转移,8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复发,2例死亡。结论椎管内SFT罕见,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诊断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考虑,STAT6是诊断该肿瘤较为特异的标志物。完整的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建议术后放疗以减少肿瘤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与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周龄新西兰白兔60只,体质量1.5~2.0 kg。按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实验组(48只),醋酸泼尼松龙7.5 mg/kg双侧臀肌交替注射,每周2次,共注射8周,其中造模成功的设为发病组,造模未成功的设为未发病组;对照组(12只),于同样部位相同频次注射等体积9 g/L盐水,为预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青霉素钠(50 000 U/只)。第8周注射完后行CT检查并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出股骨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TGF-β1、TGF-β2、Smad2、Smad3在股骨头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下游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在股骨头中的表达,比较各组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造模过程中处死6只,存活32只,发病6只(发病组),未发病26只(未发病组),造模成功率为18.75%(6/32只)。ELISA示: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1表达量分别为(77.12±14.62) ng/L、(90.17±11.90) ng/L、(126.14±25.66)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5、4.24,均P<0.05);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2表达量分别为(74.54±7.63) ng/L、(89.24±9.51) ng/L、(109.74±16.45)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2、5.65,均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2表达量分别为(17.74±2.72) μg/L、(23.82±3.58) μg/L、(31.28±3.88)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7.99,均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3表达量分别为(1.76±0.52) μg/L、(2.39±0.45) μg/L、(3.53±0.47)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6.71,均P<0.01)。qPCR示:Runx2在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17、1.27±0.14、1.72±0.11,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8.91,均P<0.01)。结论TGF-β信号通路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程中表达上调,刺激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骨重建过程增强,参与坏死骨组织的修复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胰疾病发生的关系,评估应用内镜诊疗PB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筛选出31例PBM患者(良性组23例,恶性组8例)。又据胆管直径将其分为胆管扩张型和胆管未扩张型2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胆胰疾病发生率、内镜治疗方式、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31例PB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6.7±16.2)岁。其中胆总管囊肿4例(12.9%),胆道癌6例(19.4%),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BM患者(分别为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PBM患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同时合并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5例(48.4%),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ERBD)9例(29.0%),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ENBD 4例(12.9%),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MBE)+ENBD 1例(3.2%),ERBD+内镜下胰管引流1例(3.2%),EPBD+ERBD+EMBE 1例(3.2%),操作成功率为100%。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3.2%)发生术后胰腺炎。良性组患者术前、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为7(6,8)分比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良性组23例患者随访(25.13±12.90)个月,均未失访及发现恶变,3例胆管扩张型PBM患者仍有腹痛、黄疸发作,余2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为87.0%(20/23)。结论PBM与胆总管囊肿、胆道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内镜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预防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otarex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90例采用Rotarex治疗的P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45例,移植物狭窄/闭塞27例,原发性/栓塞继发血栓形成16例,外伤性/医源性动脉闭塞2例。2例行复合手术,余88例行腔内手术。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12个月内死亡2例,膝上截肢4例,血管再闭塞10例,失访5例。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显著增加(0.80±0.22比0.43±0.16,P<0.01)。12个月无再狭窄/闭塞率为82.7%,12个月无截肢生存率(major amputation-free survival, MAFS)为91.6%。结论对于不同类型PAD患者,采用Rotarex清除血管内负荷,配合球囊、支架等手段纠正残余病变,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疗法(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入住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的老年PNS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标准化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BOT干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脂指标、炎症因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PN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HBOT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HBOT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FIB均低于治疗前,且HBOT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F-1水平高于治疗前,且HBOT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T组无HBOT相关不良反应出现,且栓塞、消化道出血、呕吐等PNS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T可显著提高老年PNS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与HBOT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和骨代谢的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