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血管内超声辅助的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病变特点、手术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治疗前后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72.0±5.9)岁(范围:61~81岁)。共11处病变,股浅动脉8处,腘动脉3处,病变长度(7.0±2.4)cm(范围:3.2~9.8 cm)。慢性闭塞病变4处,重度狭窄7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11,1处病变发生限流性夹层,行补救性支架植入。4处病变钙化分级为3~4级,9处病变钙化弧度≥180°。5处病变在血管内超声测量后选择更大直径的药物涂层球囊。随访(6.0±1.9)个月(范围:3~9个月),患者术后即刻踝肱指数(0.97±0.13比0.48±0.18,t=-7.60,P<0.01)与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0.95±0.12比0.48±0.18,t=-7.17,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11/11,无靶病变再干预,溃疡愈合率为3/4。结论血管内超声辅助下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结果良好,手术安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激光 血管内超声 药物涂层球囊
  • 作者: 郭宝磊 舒晓龙 符伟国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严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上海 20120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原位开窗或烟囱技术重建弓上分支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支重建方法的不同分为原位开窗组和烟囱支架组,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弓上分支血管通畅率等,并进一步对弓上单分支和多分支重建进行亚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75例患者中,采用原位开窗41例(原位开窗组),烟囱技术34例(烟囱支架组)。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30例(73.2%),多分支重建11例(26.8%)。烟囱支架组中,单烟囱和多烟囱重建者各17例。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占比明显高于烟囱支架组(73.2% 比 50.0%,χ2=4.265,P=0.039)。原位开窗和烟囱支架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7.6%(40/41)和100%(28/28)。住院期间,原位开窗组发生脑卒中2例,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短暂性截瘫1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原位三开窗术后第3天死亡,考虑为主动脉相关死亡,1例为双开窗术后第4天因脑出血死亡。烟囱支架组脑卒中5例,I型内漏13例,II型内漏3例。烟囱支架组中I型内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原位开窗组(38.2% 比 7.3%,χ2=10.587,P=0.001)。原位开窗组3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7.4(13.5,21.7)个月。烟囱支架组3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6(17.0,26.7)个月。随访期间,烟囱支架组I型内漏发生率仍高于原位开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6% 比 2.4%,χ2=5.080,P=0.042)。在多分支重建的亚组分析中,住院期间烟囱技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原位开窗技术(88.2% 比 36.4%,χ2=8.239,P=0.010)。随访期间两种技术的不良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均为重建弓上分支的有效方法,短中期疗效满意。相比开窗技术,烟囱支架组有更高的内漏发生率;原位开窗技术由于破坏了覆膜支架的结构完整性,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原位开窗 烟囱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复杂腹主动脉瘤主要是指近端瘤颈处理困难的近肾腹主动脉瘤和肾上腹主动脉瘤。胸腹联合切口和腹膜后入路可以更好地显露腹主动脉内脏动脉区。与肾下腹主动脉瘤相比,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创伤更大,操作更复杂,手术时间更长,并发症和死亡率更高,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除了近端瘤颈处理,本文还讨论了髂动脉困难瘤颈、腔内修复术后中转开放手术、缺乏合适人工血管等问题。

  • 标签: 复杂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人工血管 内脏动脉
  • 简介:摘要脊髓缺血(SCI)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为2%~9%。尽管TEVAR手术已大大降低了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SCI仍是TEVAR术后管理的难点。本文学习了关于SCI病理机制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旨在探讨目前应对SCI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分期TEVAR、微创脊髓动脉节段性栓塞术、暂时性动脉瘤腔灌注术等,以及临床实践中对SCI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脊髓缺血 截瘫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入与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联合BMS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D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以TASC D级股腘病变为标准纳入的接受DCB联合BMS植入及POBA联合BMS植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其通畅率、免于靶血管再干预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15例符合股腘动脉TASC D级病变的患者,共120条患肢,平均闭塞长度(29.1±6.5)mm。DCB联合BMS组36例,37条患肢,POBA联合BMS组79例,83条患肢。中位随访时间18.1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89.2%比86.7%)、9个月(86.4%比76.9%)、1年(66.8%比70.9%)及2年(63.1%比56.9%)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靶血管再干预率(FCD-TLR)术后3个月(100%比95.1%)、9个月(94.3%比82.3%)、1年(78.5%比80.6%)、2年(74.1%比68.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对于股腘TASC D级病变,相较于POBA联合BMS,DCB联合BMS的获益仍不明确。

  • 标签: 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药物球囊 股腘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非环状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CAS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非环状重度钙化病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估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支架内再狭窄/闭塞发生率。结果CAS手术治疗非环状重度钙化(钙化弧度>270°)病变226例次,技术成功率为90.26%。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于球囊后扩时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围手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为25.34%。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7.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轻中度再狭窄(<70%)的发生率为16.59%,重度再狭窄或闭塞(>70%)的发生率为3.22%。结论对于非环状重度钙化且合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因素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预扩策略和严格的支架选择及植入标准,CAS手术仍具有良好的疗效,围手术期死亡、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较低,近中期支架通畅率满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钙化 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3D-DSA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通过症状、体征、结合CTV或MRV检查可疑诊断为IVCS并且行髂静脉造影的171例患者,比较MRV、2D-DSA与3D-DSA对IVCS诊断效能,并且评估3D-DSA在IVCS诊疗中的图像优势。结果171例患者中93例同时行MRV及3D-DSA,101例同时行2D-DSA及3D-DSA。以3D-DSA为金标准,MRV的灵敏度为75.61%,特异度72.73%,Youden指数为0.48;2D-DSA的灵敏度为90.22%,特异度100%,Youden指数为0.90。2D-DSA和3D-DSA,MRV和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3D-DSA可提高IVCS的检出率,有更好的影像学评估优势。

  • 标签: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成像,三维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年龄39~80(64.3±12.7)岁,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完全覆盖病变,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所有靶血管通畅,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于多种血管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准分子激光消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远端栓塞保护装置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包括腔镜和辅助机器人,在临床外科领域的应用已愈加广泛,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也被诸多患者接受和推崇。然而,目前血管外科仅部分开放手术可以实现机器人辅助,而辅助血管腔内手术虽有报道但并不成熟。本综述旨在总结机器人系统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的11例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0.5岁(范围:41~83岁)。共12条患肢,20处血管病变,19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卢瑟福分级均为5级,12条患肢均合并溃疡。记录患者术中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和踝肱指数等。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远端栓塞、限流夹层、穿孔、补救性支架植入等。患者平均随访8.2个月(范围:3~13个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58(范围:0.24~1.57)升至术后即刻的0.88(范围:0.68~1.05)。术后3个月随访时,1条患肢(1/12)因再狭窄行腔内治疗,5条患肢(5/12)溃疡愈合,无截肢(趾)、死亡、失访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死亡,6条患肢(6/8)溃疡愈合,1条患肢(1/8)于术后6个月因足趾溃疡长期不愈合行截趾术。结论采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可行、有效,为糖尿病足膝下动脉减容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糖尿病足 激光,准分子 膝下动脉病变 腔内减容
  • 简介:摘要准确地评估下肢动脉病变特点对于指导腔内治疗有重要作用,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下肢动脉疾病评估技术备受关注。血管内超声可准确评估血管尺寸、病变的形态和性质、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从而指导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测病变再狭窄的发生概率。与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在评估病变几何特征和性质方面具有优势。血管内超声的使用已被证明可提高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准确率,从而改善治疗结局。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血管内超声 外周血管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72.5±11.7)岁(范围:42~93岁);腘动脉病变44例(95.7%,44/46),股总动脉病变2例(4.3%,2/46);狭窄病变15例(32.6%,15/46),完全闭塞病变31例(76.4%,31/46);病变长度(7.3±2.7)cm(范围:3.0~13.2 cm)。术后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进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无大截肢生存率、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踝肱指数、靶血管再干预等。采用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踝肱指数与术前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下肢动脉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干预率、无大截肢生存率。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1.3%(42/46)。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均为远端血管栓塞,限流性夹层发生率为8.7%(4/46)。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0.90±0.10比0.42±0.10,t=-4.48,P<0.01;0.87±0.12比0.42±0.10,t=-5.21,P<0.01)。随访时间[M(IQR)]为22.5(8.8)个月(范围:6~32个月),4例(8.7%,4/46)患者接受再干预。术后2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6.2%(95%CI:71.8%~93.5%),免于再干预率为90.7%(95%CI:77.0%~96.4%)无大截肢生存率为97.8%(95%CI:85.6%~99.7%)。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激光,准分子 药物涂层球囊 非支架区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尽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已成为其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再干预率较高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准分子激光消蚀是国内新兴的减容技术,可降低支架植入率、提高血管通畅率。但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时间较短,且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支持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而在下肢动脉新发病变中的价值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复习最新文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旨在总结准分子激光消蚀在不同性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影响通畅率的因素、并发症的防治及发展趋势,以期提高血管通畅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准分子,激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胸主动脉夹层(TA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夹层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在单发破口猪TAD模型基础上,通过经颈动脉入路联合介入微创的技术在全麻下构建2种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TAD模型,分别为TAD假腔扩展模型(6例)和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6例)。建模前后分别通过血管造影对正常或夹层管壁进行评估,术后通过CT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夹层进展和继发破口情况,随访3个月时对管壁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假腔扩展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83.3%(5/6),手术操作时间为(30.3±8.7) min,术中造影假腔扩展平均长度为(223.2±79.5) mm。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100%,手术操作时间为(36.4±8.8) min,术中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测量继发破口平均直径为(7.2±1.1) mm。随访期3个月,两种再塑模型动物均无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提示滋养血管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更丰富,主要集中于外膜和中膜靠近外膜部分。弹力纤维染色提示TAD撕裂处弹力纤维破碎、断裂,假腔外侧壁(中膜外层及外膜)弹力纤维被过度拉伸,呈线状分布,内侧壁弹力纤维仍呈波浪状排列。TAD未累及分支处可见靠近内膜层弹力纤维逐渐聚集终止,靠近外膜层弹力纤维延伸至分支内。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TAD模型,可作为新型腔内器具临床前实验或有效性验证等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磷酸鞘氨醇(S1P)对小鼠主动脉夹层(AD)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BAPN诱导3周龄C57/BL6J小鼠AD的形成,建立AD模型。同时予以S1P作为处理进行分组,分为Control(正常对照)组、BAPN组、BAPN+S1P组、S1P+Methanol(溶剂对照)等4组,观察各组小鼠AD形成情况,记录死亡率,结合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结构变化。结果给药4周后,BAPN+S1P组的小鼠死亡率低于BAPN组[30%(6/20)比55%(11/20),χ2=4.355,P<0.05],AD形成率亦低于BAPN组[30%(6/20)比60%(12/20),χ2=4.04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病理显示S1P处理可缓解主动脉破坏,抑制AD形成。添加甲醇溶剂对照的BAPN+Methanol组和BAPN组一样具有较高的死亡率[70%(14/20)比55%(11/20),χ2=0.175,P>0.05]和AD形成率[65%(13/20)比60%(12/20),χ2=0.152,P>0.05],两组的死亡率和AD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病理显示两组主动脉血管壁均出现异常改变。结论S1P能够对抗BAPN对小鼠主动脉壁的破坏作用,有助于缓解AD的进展。

  • 标签: 1-磷酸鞘氨醇 主动脉夹层 β-氨基丙腈 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平滑肌细胞中特异性敲除多囊肾病基因1(PKD1)对小鼠主动脉夹层(AD)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PKD1flox/flox Myh11-CreERT2(PKD1 KO)和C57BL6/J(WT)小鼠各32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PKD1 KO和WT小鼠各分为两组。从PKD1 KO和WT小鼠中各取一组以1 000 ng/(kg·min)泵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28 d诱导AD形成,另一组以0.5 μl/h泵注生理盐水(NS)28 d。免疫组织化学验证PKD1敲除及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并结合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结构变化,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AD形成情况。计数资料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28 d后,小鼠主动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KD1 KO组小鼠主动脉中层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低于WT组小鼠[PKD1 KO+Ang Ⅱ(0.773±0.014)比PKD1 KO+NS(0.783±0.017)比WT+Ang Ⅱ(1.028±0.035)比WT+NS(1.000±0.015),F=116.905,P<0.05],而骨桥蛋白表达高于WT组小鼠[PKD1 KO+Ang Ⅱ(1.073±0.009)比PKD1 KO+NS(1.120±0.027)比WT+Ang Ⅱ(1.009±0.018)比WT+NS(1.001±0.013),F=29.174,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在平滑肌细胞内特异性敲除PKD1后,主动脉中层结构紊乱,AD形成明显。PKD1 KO+Ang Ⅱ组小鼠AD形成率高于WT+Ang Ⅱ组小鼠[62.5%(10/16)比25.0%(4/16),χ2=4.571,P<0.05]。结论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特异性敲除PKD1基因可以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 标签: 多囊肾病基因1 主动脉夹层 血管紧张素Ⅱ 主动脉
  •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局限性、扩张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AAA。对未达手术指征的AAA,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AAA的进展,以降低致死性AAA破裂的发生率。功能化纳米材料靶向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病灶靶向性,较低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较传统药物更好的AAA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从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及其他新型靶向方式3个方面总结了实验性AAA模型中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的研究经验,拟为AAA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纳米材料 主动靶向 被动靶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减容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减容治疗的10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4例,女性27例,年龄(73.2±11.7)岁(范围:35~93岁)。其中卢瑟福分级3级31例,4级39例,5级31例;合并高血压72例。101例患者共有140处病变,其中髂动脉段病变13处(9.3%),股浅动脉病变72处(51.4%),腘动脉病变41处(29.3%),胫腓干病变10处(7.1%),膝下动脉病变4处(2.9%)。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减容方法,经皮机械血栓清除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架内再狭窄和慢性狭窄/闭塞的病变,斑块定向旋切主要用于短段的钙化病变。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减容治疗,其中82处(58.6%,82/140)使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56处(40.0%,56/140)使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2处(1.4%,2/140)使用斑块定向旋切。患者术前病变侧肢体踝肱指数为0.44±0.19,术后即刻为0.87±0.17(t=-16.26,P<0.01),术后6个月为0.81±0.20(t=-14.67,P<0.01),12个月为0.79±0.15(t=-14.12,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1%(87/101)、病死率为5.0%(5/101)、无截肢生存率为93.1%(94/101),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9.9%(10/101)。结论根据病变性质、节段选择合适的减容方式,有助于提高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动脉硬化 下肢 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