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血管内超声辅助的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病变特点、手术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治疗前后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72.0±5.9)岁(范围:61~81岁)。共11处病变,股浅动脉8处,腘动脉3处,病变长度(7.0±2.4)cm(范围:3.2~9.8 cm)。慢性闭塞病变4处,重度狭窄7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11,1处病变发生限流性夹层,行补救性支架植入。4处病变钙化分级为3~4级,9处病变钙化弧度≥180°。5处病变在血管内超声测量后选择更大直径的药物涂层球囊。随访(6.0±1.9)个月(范围:3~9个月),患者术后即刻踝肱指数(0.97±0.13比0.48±0.18,t=-7.60,P<0.01)与术后3个月踝肱指数(0.95±0.12比0.48±0.18,t=-7.17,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11/11,无靶病变再干预,溃疡愈合率为3/4。结论血管内超声辅助下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结果良好,手术安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激光 血管内超声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准分子激光消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远端栓塞保护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的11例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0.5岁(范围:41~83岁)。共12条患肢,20处血管病变,19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卢瑟福分级均为5级,12条患肢均合并溃疡。记录患者术中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和踝肱指数等。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远端栓塞、限流夹层、穿孔、补救性支架植入等。患者平均随访8.2个月(范围:3~13个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58(范围:0.24~1.57)升至术后即刻的0.88(范围:0.68~1.05)。术后3个月随访时,1条患肢(1/12)因再狭窄行腔内治疗,5条患肢(5/12)溃疡愈合,无截肢(趾)、死亡、失访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死亡,6条患肢(6/8)溃疡愈合,1条患肢(1/8)于术后6个月因足趾溃疡长期不愈合行截趾术。结论采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可行、有效,为糖尿病足膝下动脉减容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糖尿病足 激光,准分子 膝下动脉病变 腔内减容
  • 简介:摘要准确地评估下肢动脉病变特点对于指导腔内治疗有重要作用,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下肢动脉疾病评估技术备受关注。血管内超声可准确评估血管尺寸、病变的形态和性质、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从而指导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测病变再狭窄的发生概率。与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在评估病变几何特征和性质方面具有优势。血管内超声的使用已被证明可提高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准确率,从而改善治疗结局。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血管内超声 外周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72.5±11.7)岁(范围:42~93岁);腘动脉病变44例(95.7%,44/46),股总动脉病变2例(4.3%,2/46);狭窄病变15例(32.6%,15/46),完全闭塞病变31例(76.4%,31/46);病变长度(7.3±2.7)cm(范围:3.0~13.2 cm)。术后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进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无大截肢生存率、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踝肱指数、靶血管再干预等。采用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踝肱指数与术前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下肢动脉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干预率、无大截肢生存率。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1.3%(42/46)。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均为远端血管栓塞,限流性夹层发生率为8.7%(4/46)。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0.90±0.10比0.42±0.10,t=-4.48,P<0.01;0.87±0.12比0.42±0.10,t=-5.21,P<0.01)。随访时间[M(IQR)]为22.5(8.8)个月(范围:6~32个月),4例(8.7%,4/46)患者接受再干预。术后2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6.2%(95%CI:71.8%~93.5%),免于再干预率为90.7%(95%CI:77.0%~96.4%)无大截肢生存率为97.8%(95%CI:85.6%~99.7%)。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激光,准分子 药物涂层球囊 非支架区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尽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已成为其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再干预率较高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准分子激光消蚀是国内新兴的减容技术,可降低支架植入率、提高血管通畅率。但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时间较短,且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支持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而在下肢动脉新发病变中的价值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复习最新文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旨在总结准分子激光消蚀在不同性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影响通畅率的因素、并发症的防治及发展趋势,以期提高血管通畅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准分子,激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胸主动脉夹层(TA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夹层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在单发破口猪TAD模型基础上,通过经颈动脉入路联合介入微创的技术在全麻下构建2种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TAD模型,分别为TAD假腔扩展模型(6例)和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6例)。建模前后分别通过血管造影对正常或夹层管壁进行评估,术后通过CT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夹层进展和继发破口情况,随访3个月时对管壁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假腔扩展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83.3%(5/6),手术操作时间为(30.3±8.7) min,术中造影假腔扩展平均长度为(223.2±79.5) mm。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100%,手术操作时间为(36.4±8.8) min,术中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测量继发破口平均直径为(7.2±1.1) mm。随访期3个月,两种再塑模型动物均无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提示滋养血管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更丰富,主要集中于外膜和中膜靠近外膜部分。弹力纤维染色提示TAD撕裂处弹力纤维破碎、断裂,假腔外侧壁(中膜外层及外膜)弹力纤维被过度拉伸,呈线状分布,内侧壁弹力纤维仍呈波浪状排列。TAD未累及分支处可见靠近内膜层弹力纤维逐渐聚集终止,靠近外膜层弹力纤维延伸至分支内。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TAD模型,可作为新型腔内器具临床前实验或有效性验证等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减容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减容治疗的10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4例,女性27例,年龄(73.2±11.7)岁(范围:35~93岁)。其中卢瑟福分级3级31例,4级39例,5级31例;合并高血压72例。101例患者共有140处病变,其中髂动脉段病变13处(9.3%),股浅动脉病变72处(51.4%),腘动脉病变41处(29.3%),胫腓干病变10处(7.1%),膝下动脉病变4处(2.9%)。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减容方法,经皮机械血栓清除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架内再狭窄和慢性狭窄/闭塞的病变,斑块定向旋切主要用于短段的钙化病变。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减容治疗,其中82处(58.6%,82/140)使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56处(40.0%,56/140)使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2处(1.4%,2/140)使用斑块定向旋切。患者术前病变侧肢体踝肱指数为0.44±0.19,术后即刻为0.87±0.17(t=-16.26,P<0.01),术后6个月为0.81±0.20(t=-14.67,P<0.01),12个月为0.79±0.15(t=-14.12,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1%(87/101)、病死率为5.0%(5/101)、无截肢生存率为93.1%(94/101),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9.9%(10/101)。结论根据病变性质、节段选择合适的减容方式,有助于提高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动脉硬化 下肢 减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COOK-ZFEN定制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按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及COOK-ZFEN定制支架标准纳入的5例接受开窗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69±11)岁,开窗支架定制时间4~6周,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60.8±14.0) mm,平均肾下瘤颈直径(26.0±2.6) mm,平均锚定区长度(6.4±2.2) mm。技术成功率100%,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术中无内脏血管丢失及支架移位,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内漏情况:单纯Ⅱ型内漏3例,少量单纯Ⅲ型内漏1例,4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内漏消失,1例合并Ⅱ型漏和Ⅲ型漏,所有患者内脏血管及分支支架均通畅。结论定制开窗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支架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otarex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90例采用Rotarex治疗的P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45例,移植物狭窄/闭塞27例,原发性/栓塞继发血栓形成16例,外伤性/医源性动脉闭塞2例。2例行复合手术,余88例行腔内手术。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12个月内死亡2例,膝上截肢4例,血管再闭塞10例,失访5例。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显著增加(0.80±0.22比0.43±0.16,P<0.01)。12个月无再狭窄/闭塞率为82.7%,12个月无截肢生存率(major amputation-free survival, MAFS)为91.6%。结论对于不同类型PAD患者,采用Rotarex清除血管内负荷,配合球囊、支架等手段纠正残余病变,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解剖条件与术者的相关经验,方能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弓上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程为(9.5±5.2)d,平均ASO病程为(2.1±1.4)年。13例为主髂段病变(Ⅰ型),17例为股腘段病变(Ⅱ型)。28例患者行单纯腔内治疗,1例行切开取栓+溶栓+支架复合手术,1例行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24例患者获随访(16.3±16.1)个月。1例死亡,6个月内膝上截肢2例。1年内远端股浅动脉再闭塞2例。Ⅰ型和Ⅱ型患者的1年内再狭窄/闭塞率分别为12.5%和21.4%。Ⅰ型患者6个月和1年无截肢生存率均为87.5%;Ⅱ型患者分别为92.8%和85.7%。结论对ASOCAT患者合理选择开放、腔内或者复合手术,去除急性血栓、暴露和纠正慢性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急性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集2017年1月12日入院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1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CTA和四维血流核磁共振(4D flow MRI)检查数据。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使用后处理软件分析4D flow MRI的原始数据。选取该胸主动脉夹层病例的正常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不同平面进行腔内支架修复前后的血流量化分析。结果正常主动脉和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分布形式可通过4D flow MRI的后处理技术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化分析。在夹层的不同节段水平,真腔内血流方向均为正向,假腔内血流在收缩期多为正向血流,在舒张期、收缩期初期和末期多为反向血流。真腔内平均流速在整个心动周期均显著高于假腔内流速。腔内支架修复原发破口后,真腔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多,流速较前增快;假腔内血流量及流速均显著减少。支架远端假腔内血流在整个心动周期均为反向,假腔内距离远端破口越近,血流量越大。结论4D flow MRI能够对本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前后的血流改变进行量化分析,并呈现复杂的血流形式。

  • 标签: 四维血流磁共振 动脉瘤,夹层 腔内修复 模拟分析
  • 简介:摘要穿透性主动脉溃疡是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破裂形成的溃疡状病变,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类。其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急性起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导致主动脉破裂或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对于其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在已发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干预时机与指征进行综述,并提出诊疗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和对诊疗时机的把握。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