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定量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8例eGBM患者的MRI图像,观察病灶的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邻近脑膜侵犯及强化特点,并分析其ADC、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NAA)的变化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颞叶者3例,额叶3例,顶叶2例。6例病灶边界较清楚,2例边界不清。5例病变位置表浅,3例位于深部白质。3例病变内明显囊变,4例病变内可见坏死,1例无囊变坏死。1例病变周围无水肿,5例呈重度水肿,2例呈中度水肿。4例病变邻近脑膜受累,1例室管膜受累。2例术后2个月内出现软脑膜播散转移。8例eGBM患者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7.15×10-4 mm2/s,较对侧降低17.6%。MRS显示2例患者病变内胆碱/NAA分别为5.27、0.81。PWI显示2例患者病灶rCBV分别为3.51、3.32 ml/100 g,分别较对侧增高36%、29%;rCBF值分别为31.5、82.1 ml·100 g-1·min-1,分别较对侧增加49%、203%。结论eGBM具有发病部位表浅,易囊变,但囊壁不光整且厚薄不均,肿块边界清楚,邻近脑膜易受累并出现脑膜尾征,容易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等特点。ADC值、PWI及MRS可为肿瘤的术前分级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颅脑MRI上颞肌厚度(temporal muscle thickness,TMT)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TCGA-GBM开放数据集中106例原发性GB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三维颅脑MRI上测量患者颞肌厚度,并随机选择30例病人由第二名放射医师进行重复性测量,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ICC)。然后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患者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三维颅脑MRI颞肌测量重复性较好,观察者间左右侧TMT的ICC分别为0.878、0.895 (P<0.001)。TMT值减小为GMB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0.787 (95%CI 0.678~ 0.913 ;P=0.002 ;Cox回归模型),TMT每减少1 mm,患者死亡危险度增加21.3%。按TMT中位数分组,TMT>中位数组患者总生存期(17.4个月)较<中位数组患者总生存期(9.4个月)明显增加(P<0.001;Log-rank test)。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生存分析显示,TMT (HR 0.850;95%CI 0.734~ 0.984;P=0.03)、诊断年龄(HR 1.037;95%CI 1.018~1.056;P<0.001)、同步放化疗(HR 0.567;95%CI 0.371~ 0.868;P=0.009)与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颞肌厚度是原发性GBM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髓系肉瘤(MS)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6例T-LBL/MS合并LCH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4例为T-LBL合并LCH,1例为T-LBL/MS合并LCH,1例为MS合并LCH。患者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9岁。3例为多发淋巴结内病变,另3例为多发淋巴结及皮肤/肝脾病变。5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3例可见数个残留萎缩的滤泡。瘤细胞有2种形态,一种为体积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呈片巢状分布。核圆形、卵圆形,这类细胞主要分布于残留的滤泡旁和副皮质区。另一种为组织细胞样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呈折叠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边缘窦、髓窦和滤泡间区。所有病例的背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表现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CD7阳性,不同程度表达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2、CD3,Ki-67阳性指数多在30%~50%之间。而组织细胞样细胞表现为CD1a阳性、S-100蛋白阳性、Langerin表达不一,不同程度表达CD163/CD68,不表达T和B细胞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多在10%~20%之间。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随访4例(随访时间6~63个月,中位时间18.5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带病生存。结论T-LBL/MS合并LC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型幼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皮肤、淋巴结,临床进展凶猛,预后差,故充分认识同一组织内两种病变成分有助于精准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阴道梭形细胞上皮瘤(spindle cell epitheliomas of the vagina,SCEV)并复习相关文献。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梭形间叶细胞及少量上皮成分组成,间叶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编织状或网状,细胞无异型,上皮性成分散在分布于间叶组织之间,主要由分化较成熟的鳞状上皮组成,可见细胞间桥,另可见少量呈腺样分化及类上皮性分化区域,类上皮性分化区域间质黏液样变,与周围梭形间叶成分之间可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40、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均呈阳性表达,但在肿瘤不同分化区域阳性表达程度不同,CD1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两种成分均呈强阳性表达,Calretinin及WT-1呈灶性弱阳性,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SCEV。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B(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B,MEF2B)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60例M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石蜡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MCL,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为3∶1)。组织学分组,经典型MCL居多(经典型48例,变异型12例)。结构学分组,非全网型比例高(非全网型50例,全网型10例)。经典型MCL的患者多见于>60岁老年人(29例)。无论病理亚型还是结构亚型MCL,病变多为结内、结外共存病变。SOX11(+)MCL常见于经典型(P=0.040),倾向于全网型(P=0.086)。MEF2B在MCL的表达率为60.0%(36/60),MEF2B在经典型、全网型、SOX11(+)MCL中表达率高,分别显著高于变异型、非全网型、SOX11(-)MCL(P<0.05)。MEF2B阳性及阴性组MCL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OX11(-)MCL相比,SOX11(+)MCL的瘤细胞表达MEF2B百分比显著增高(P=0.027)。MEF2B表达与瘤细胞增殖无关(P=0.341)。MEF2B及SOX11不同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04,P=0.819)。变异型(母细胞/多形性)MCL的2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经典型MCL(P<0.05)。结论MEF2B在MCL的表达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的表达有关,但与增殖及预后无关。2年内病死率高仅见于变异型MCL。然而有关MEF2B在MCL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t-AMKL)的实验室诊断特点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4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资料,其在诱导缓解43个月余后确诊为t-AMKL。结果该患儿在确诊ALL后接受规范儿童ALL方案化疗,43个月后经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综合诊断为t-AMKL。骨髓形态可见原始细胞比例为0.44;流式细胞术分析表型为异常髓系原始细胞;病理检查示异常细胞弱表达CD42b、CD61;电子显微镜观察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骨髓免疫组织化学示CD41阳性率34%;染色体为复杂核型。结合病史,诊断为t-AMKL。结论t-AMKL较少见,完善相关检查以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原发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卵巢原发ENK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EBER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表现为盆腔实性肿物,大体观察肿瘤有纤维包膜,切面灰黄、实性、均质,质地稍韧,部分区域有出血。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生长,多灶区域凝固性坏死,瘤细胞胞体中等至大,胞质丰富,部分胞质透亮,核形态卵圆形、空泡状、不规则、扭曲、折叠,核分裂象散在易见,背景较多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小淋巴细胞。未见明确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免疫组织学染色示:CD3、CD56、CD2、TIA-1、perfoin、GranzymeB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90%。EBER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结论卵巢原发ENKL罕见,形态学表现为弥漫生长的胞质丰富、透亮的中等大小为主的细胞,结合细胞毒性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以诊断,需与分化差的癌、颗粒细胞瘤、高钙血症小细胞癌、髓系肉瘤等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水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样选取天水市范围内的4000例有性生活史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所有妇女均进行妇科检查及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定量检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方法分析调查结果。结果4000例妇女中检出率为22.00%。其中20岁以下人群中HP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36%。不同年龄组妇女的HPV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水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出率为%,其HPV感染原因与年龄等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通过上调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自噬水平减轻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昆明小鼠28只,以8只健康昆明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剩余20只小鼠给予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8只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n=9)和白藜芦醇干预组(Res组,n=9)。12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接头蛋白(P62)、裂孔膜蛋白肾病蛋白(nephrin)及足突蛋白(podocin)的表达水平及磷酸化FoxO1(p-FoxO1)/FoxO1。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足细胞nephrin、podocin的表达,应用HE染色及电镜的方法观察肾小球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升高(t=-39.57、-28.17、-57.31,均P<0.05),SIRT1、LC3Ⅱ、nephrin及podocin表达减少,P62表达增多(均P<0.05),p-FoxO1/FoxO1升高(0.71±0.03比0.32±0.01,t=-38.81,P<0.05),光镜及电镜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及足细胞结构损伤。Res组与DM组相比,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降低(t=30.89、16.39、49.64,均P<0.05),SIRT1、LC3Ⅱ、nephrin及podocin表达增高,P62表达减少(均P<0.05),p-FoxO1/FoxO1降低(0.42±0.01比0.71±0.03,t=27.47,P<0.05),光、电镜显示以上损伤减轻。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1/FoxO1通路提高肾脏自噬水平,对糖尿病小鼠肾脏足细胞起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医学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两组各20例穿透性脑损伤脂肪肝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1.57±5.7岁,平均体重59.37±12.25kg,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2.38±5.8岁,平均体重60.15±13.08kg,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比较其对脂肪肝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确诊率为93.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4%,x2值1.427,P值<0.007;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分别为7.36%与9.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7%与26.04%,x2值分别为5.427及5.727,P值均<0.007;观察组患者不同程度脂肪肝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显示,与脂肪肝轻度至重度现象增加,相关危险因素也有相应增加趋势。结论 超声医学在脂肪肝的诊断中具有准确性高、误诊率低和漏诊率低等优点,为脂肪肝的诊治提供了有力依据,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并比较超声医学技术与常规肝功检测方法在脂肪肝鉴定与诊断中的效能,以评估超声医学技术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同一批次的120例患者进行超声及常规肝功检测,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诊断符合率以及鉴别准确率。结果:与常规肝功检测方法相比,超声检查方式在脂肪肝的检出率上更高,且其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在诊断符合率方面,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在内的各类型脂肪肝,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肝功检测;在不同程度脂肪肝的鉴别准确率上,超声检查也表现出卓越的性能,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100.00%、96.00%及94.12%。结论:基于超声医学技术的脂肪肝鉴定与诊断方法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诊断精准度以及鉴别准确度,为脂肪肝的早期识别、精确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简介:摘要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认为除了胰岛素抵抗,全身低度炎症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全身慢性炎症状态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偏移导致促炎因子相对性分泌增多有关。本文主要针对近年辅助性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78例初诊ETV6-RUNX1阳性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78例患儿中男100例,女78例,中位年龄4(1~13)岁,初诊中位WBC为9.46(1.25~239.83)×109/L。中位随访时间为73.5(1~124)个月,3例在诱导化疗阶段死亡,1例于诱导化疗后失访,1个疗程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97.8%(174/178)。178例患儿中24例复发,累积复发率为15.9%,中位复发时间为35.5(1~62)个月,单纯骨髓复发占83.3%(20/24),晚期复发占79.2%(19/24),早期复发5例中1例存活,晚期复发19例中7例存活。ETV6-RUNX1阳性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9.4±2.4)%、(82.1±6.9)%,预期10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6±2.5)%、(77.3±4.0)%。分析预后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中枢神经系统(CNS)2状态、泼尼松预治疗反应不佳、高危组、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微小残留病(MRD)≥5%、第33天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以及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为生存相关预后不良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P=0.033)、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P=0.045)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初诊CNS2状态(P=0.033)及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P=0.010)则为影响E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阳性ALL患儿总体预后良好,初诊CNS2状态、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第12周ETV6-RUNX1未转阴及MRD≥1×10-4者需要尽早强烈干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自噬功能改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D幼鼠20只,分为假手术组(暴露左侧输尿管,10只)和CRI组(结扎左侧输尿管,10只)。术后6周处死大鼠前收集24 h尿液并检测总蛋白,处死大鼠后心腔取血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浓度;取双侧胫骨近端固定脱钙制作组织学切片,番红固绿染色观测胫骨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柱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检测软骨细胞自噬指标轻链蛋白3(LC-3)的细胞表达率,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细胞糖原指标糖原蛋白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RI组24 h尿蛋白[(163.5±11.3)mg比(38.6±9.8)mg,t=25.620,P<0.001],血肌酐[(67.3±16.2)μmol/L比(28.4±11.5)μmol/L,t=5.974,P<0.001],血尿素氮[(16.4±6.4)mmol/L比(4.8±2.0)mmol/L,t=5.198,P<0.001]均增高;CRI组胫骨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柱细胞数量减少[(4.2±2.1)个比(9.1±3.8)个,t=3.109,P=0.006],软骨细胞LC-3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27.2±12.6)%比(51.4±18.2)%,t=3.457,P=0.003],糖原蛋白1累积增多[(6.1±2.5)分比(3.5±1.8)分,t=2.669,P=0.016],凋亡率增高[(17.2±4.8)%比(5.1±3.4)%,t=6.505,P<0.001]。结论肾功能不全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自噬功能下降,糖原累积增多,凋亡率增高,软骨细胞数量减少。
简介: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其治疗首选手术,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复苏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是对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与护理方法的综述性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和探讨各种方法,寻求降低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黑色素瘤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然后概述了术后疼痛的病理学和临床特征,接着对比讨论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冷热疗法、松弛疗法、电刺激等)在疼痛管理中的优缺点。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全程护理、术后康复以及心理辅导等综合性护理策略在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每个黑色素瘤患者的疼痛体验和反应都是独特的,需要个体化的护理策略,综合的评估和管理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于指导临床提供针对性、全面的术后疼痛管理和护理实践,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的相关性。方法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职工体检队列,2012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29日期间,选取3 479例无NAFLD的医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测收集基线资料。2013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每年体检时进行随访,共随访6年。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按照四分位数分为A、B、C、D四组,分别计算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四组间NAFLD累积发病率。以是否发生NAFLD作为结局指标,尿酸四组为观察指标,年龄、体质指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混杂因素,构建4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不同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按性别进行分层,构建3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不同性别间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结果四组NAFLD 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3.1%、4.9%、12%(χ2=114.710,P<0.05),其中女性职工A、B、C、D四组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2.9%、4.1%、10.9%(χ2=71.241,P<0.05)。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04(1.01~4.11)、2.24(1.13~4.44)、3.89(1.94~7.80)倍(均P<0.05);女性职工中,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21(1.02~4.77)、2.39(1.10~5.19)、4.49(1.99~10.15)倍(均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体检人群NAFLD发病风险增高,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女性中。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正念减压护理在淋巴瘤化疗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1-2023.12月收治的104例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正念减压护理。采取中文版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Piper疲乏修订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疲乏症状和睡眠质量,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PTGI、疲乏症状、睡眠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念减压护理用于淋巴瘤化疗中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了其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