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辅助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联合早期全血细胞亚型比值(systematic inflammation markers, SIMs)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成人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时间≥3 d)的成人患者共89例。分析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9)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辅助前APACHEⅡ评分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ECMO辅助前后各个时间点的分布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预测模型建立ROC曲线,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比较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ECMO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PLR 48 h、LMR 24 h、LMR 72 h、辅助前APACHEⅡ评分为VA-ECMO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APACHEⅡ及PLR、LMR不同组合对VA-ECMO患者生存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显示APACHEⅡ+PLR 48 h+LMR 24 h+LMR 72 h联合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3。低风险组相较于高风险组具有较低的急性肾损伤、感染、出血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治疗使用率以及较高的出院存活率。结论在成人VA-ECMO支持过程中辅助前APACHEⅡ评分联合早期全血细胞亚型比值PLR、LMR对于ECMO患者的预后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预测模型用来早期识别VA-ECMO患者的死亡风险或不良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后生存(survival after veno-arterial ECMO, SAVE)评分联合上机24 h乳酸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行ECPR治疗的患者共59例。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36)和存活组(n=23)。分析基线资料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CPR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AVE评分、上机24 h乳酸及两者联合检测对ECPR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ECPR患者28 d生存率为39%(23/59)。死亡组SAVE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11.67±4.60) vs. (-2.43±4.77),P<0.001],上机24 h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5.94(3.37, 12.40)mmol/L vs. 1.65(1.07, 3.15)m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VE评分(OR=0.703,95%CI:0.566~0.873,P=0.001)和上机24 h乳酸(OR=1.608,95%CI:1.025~2.523,P=0.039)为ECPR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VE评分最佳截断值为-6分,诊断敏感度为78.30%,特异度为91.70%;上机24 h乳酸最佳截断值为4.7 mmol/L,诊断敏感度为63.90%,特异度为100.00%;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为82.60%,特异度为100.00%。SAVE评分与上机24 h乳酸联合检测预测ECPR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两个指标单独预测(0.952 vs. 0.917;0.952 vs. 0.847)。结论SAVE评分降低、上机24 h血乳酸升高是ECPR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ECPR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平衡策略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求可能的影响途径,并为重症肺炎患者早期液体治疗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入住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及呼吸监护病房(RICU)成人重症肺炎患者共89例。分析死亡组(n=35)和存活组(n=54)患者的临床数据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入ICU后30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入ICU后前3 d出入量将患者分为液体正平衡组(n=48)(positive fluid balance,PFB,即入ICU后前3 d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负平衡组(n=41)(negative fluid balance,NFB,即入ICU后前3 d总入量<总出量),并比较两组在入院后5 d内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液体正平衡组和液体负平衡组患者入ICU后30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年龄(OR=1.060,95%CI:1.018~1.104,P=0.005)、呼吸机依赖(OR=6.679,95%CI:1.218~36.620,P=0.029)、血管活性药物(OR=21.068,95%CI:4.654~95.376,P<0.001)、入ICU 24 h内新发高氯血症(OR=21.714,95%CI:1.059~445.008,P=0.046)为重症肺炎患者入ICU后30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NFB组患者的入ICU后5 d内(D1-D5)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浓度、血氯浓度低于PFB组(P<0.05)。NFB组在D3-D5血钙浓度高于PFB组(P<0.05)。NFB组患者入ICU后30d生存率高于PFB组(P<0.001)。结论液体负平衡可降低重症肺炎患者血氯浓度、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FM)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后左心收缩功能评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收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的7例AF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静脉-动脉(V-AECMO)辅助治疗,观察V-AECMO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出院存活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放射性核素静息心肌灌注显像(SPECT)和心脏磁共振(CMR)等影像学检查,比较TTE及CMR对左心收缩功能(LVEF)的评价价值。结果7例AFM患者均成功撤机,2例发生膜氧合器血浆渗漏,4例股动脉置管部位渗血,2例股动脉置管处拔管后形成假性动脉瘤。TTE与CMR测量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4±6.8)% vs (58.9±8.2)%, P >0.05]。在评估心肌病理改变及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方面,CMR及SPECT优于TTE。结论ECMO是抢救AFM的一种有效的机械治疗手段,TTE简便易行,在单纯评估左室收缩功能方面,TTE不劣于CMR,CMR从细胞水平反应心肌细胞病理改变,SPECT反应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