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检验工作中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策略。 方法: 将我院检验科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抽取的 1000 份实施免疫检验的资料分析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然后再从中选取实施免疫检验的 86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免疫检验方式检验,实验组采取质量控制方式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 检验工作中影响免疫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是标本、检测仪器设备与试剂、操作人员三个因素,因此应在免疫检验工作中增强这三方面因素的管理及控制;实验组患者免疫检验结果准确率是 93.02% ( 40/43 ),对照组是 53.49% ( 23/43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免疫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造成检验质量不合格等,对此应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高钾血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和预后,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提取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高钾血症患者〔年龄≥18岁,血清电解质检查钾离子(K+)浓度≥5.5 mmol/L〕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降钾治疗措施及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钾血症患者579例,其中男性310例(53.5%),女性269例(46.5%);中位年龄64(22)岁;轻度、中度、重度高钾血症患者分别有317例(54.7%)、143例(24.7%)、119例(20.6%)。499例(86.2%)患者接受了降钾治疗,共有44种降钾治疗方案,其中糖+胰岛素(I+G,61.3%)、排钾利尿剂(Diu,57.2%)、碳酸氢钠(SB,41.9%)、钙剂(CA,44.4%)在急诊科较常用,糖+胰岛素+钙剂+排钾利尿剂+碳酸氢钠(I+G+CA+Diu+SB)四联降钾治疗方案是急诊科最常用的降钾方案。高钾血症患者血清K+水平越高,联合降钾治疗比例越高,血液净化(HD)比例越高(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联合降钾比例分别为58.4%、82.5%、94.8%,HD比例分别为9.7%、13.3%、16.0%)。随着降钾治疗种类增多,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增高,6种降钾方式联合治疗患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达100%。不同降钾治疗方式中,HD治疗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最高,达93.8%。579例患者中院内死亡111例(19.2%)。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风险比(HR)=1.757,95%可信区间(95%CI)为1.155~2.672,P=0.009〕;血钾降至正常(HR=0.248,95%CI为0.155~0.398,P=0.000)及使用Diu(HR=0.335,95%CI为0.211~0.531,P=0.000)的患者死亡风险低。结论急诊降钾治疗方案异质性较大,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钾血症患者病死率高,血钾降至正常的患者病死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收集确诊及排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病例特点并拟定可疑患者急诊发热门诊筛查流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1月26日于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筛查的有流行病学史及呼吸系统症状或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eal time RT-PCR)结果确诊或除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筛查46例患者,其中9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37例为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于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旅居史的比例较高(P<0.05),但两组在年龄、性别、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及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100%),但该症状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咽痛等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P<0.05),且胸部CT均有肺炎表现。胸部CT正常者中均未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但胸部CT阴性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推荐急诊与发热门诊采取基于流行病学史、胸部CT阳性再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筛查流程以降低漏诊率并提高筛查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心脏彩超以及心电图在诊断高血压心脏病方面具有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过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67例患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心脏彩超以及心电图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率。结果心电图诊断的阳性率是42例,阳性率是62.6%;心脏彩超诊断出53例,阳性率是79.1%,心脏彩超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阳性结果例数较心电图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彩超比心电图诊断具有敏感性高,早期诊断,诊断准确的优势,但心电图具有预防漏诊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诊断中两者结合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17 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 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两组的C基因型(81.79%)最多,B基因型(17.40%)次之,D基因型(0.80%)最少。HBV感染患者C基因型的sP120Q/T/A/S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无论B或C基因型或整体比较,HBV感染患者的sG145A/E/K/R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且进行基因测序的乙肝患者以C2型为主。HBV感染患者的S区sP120Q/T/A/S和sG145A/E/K/R位点耐药变异是导致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骨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遭受强烈的外界因素而引起的,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甚至致残,因此本文探析青少年创伤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及保髋手术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的青少年创伤后股骨头坏死患者,统计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保髋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青少年创伤后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行走困难和活动受限,保髋手术治疗是治疗青少年创伤后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P<0.05 具有可比性。结论:针对青少年创伤后股骨头坏死采用保髋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苏醒情况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8例,瑞芬太尼组给予常规麻醉诱导与瑞芬太尼麻醉维持,舒芬太尼组给予常规麻醉诱导与舒芬太尼麻醉维持,分别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苏醒情况、认知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瑞芬太尼组相比,舒芬太尼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相对平稳。舒芬太尼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高于瑞芬太尼组[(10.01 ± 1.25)min比(8.17 ± 0.82)min、(10.27 ± 1.39)min比(8.05 ± 0.72)min、(14.65 ± 1.51)min比(11.08 ± 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1 d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和术后3 d,且在术后1 d瑞芬太尼组的MMSE评分低于舒芬太尼组[(21.04 ± 2.02)分比(25.08 ± 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的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瑞芬太尼组[2.94%(2/68)比13.24%(9/68)、5.88%(4/68)比26.47%(1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认知功能恢复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