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从智能自动化的概念简述方面着手,分析其自身的概念内容、主要价值、应用意义等。再从智能自动化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方面着手,如主要问题、主要优势、应用具体方面、应用前景等进行分析。而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智能自动化与传统技术的接轨、智能自动化及其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优势包括制造速度、制造质量、制造可能性等方面的提升,应用具体方面包括汽车整体设计、组装制造、细节制作等,最终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其年龄和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72 437例原发食管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均来自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食管和贲门癌临床诊疗、病理和随访信息数据库(1973年9月至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食管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类标准(2019年)进行诊断和分类。对WHO诊断和分类标准中未标注的食管肿瘤,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和类型单独进行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结果纳入的食管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明确病理诊断共32种组织病理学类型,其中10种在WHO分类中未标注。根据其发生频率,分为常见(食管鳞状细胞癌,占97.1%)、少见(食管腺癌,占2.3%)和罕见(主要是食管小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占0.6%)3种类型。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均以男性多见,其中食管腺癌差异最明显(男∶女,2.67∶1),其次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男∶女,1.78∶1)和罕见恶性肿瘤(男∶女,1.71∶1)。食管常见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65.2%),而食管少见肿瘤(腺癌)以胸下段为主(56.8%),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51.7%和66.7%),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结论明确病理诊断的32种食管原发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中,最常见肿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少见肿瘤为食管腺癌,罕见肿瘤以食管小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为主;均以男性多见;食管常见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而少见肿瘤食管腺癌以胸下段为主,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
简介:摘要1例53岁双眼视物模糊10余天女性患者,既往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口服靶向药物维莫菲尼。检查发现左眼房水闪光,视盘水肿,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示早中期点状强荧光,晚期渗漏荧光呈多湖状,诊断为双眼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眼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在肿瘤科指导下间断服用维莫菲尼至停药。治疗后双眼视力改善,眼前节炎性反应消退,视网膜神经上皮复位,色素上皮脱色素呈晚霞样眼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后序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先行PTGBD再行LC的21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PTGBD后行LC间隔的时间分为3组:PTGBD后3~4周行LC者为短间隔组(n=67);PTGBD后5~8周行LC者为中间隔组(n=78);PTGBD后>8周行LC者为长间隔组(n=73)。对比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218例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121例,年龄(72.1±8.4)岁。LC术前短间隔组患者胆囊壁厚度(4.77±0.62)mm大于中间隔组(3.85±0.34)mm和长间隔组(3.81±0.2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隔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短间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隔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放置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二次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间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短间隔组[2.56%(2/78)比14.93%(10/67)]和长间隔组[2.56%(2/78)比12.33%(9/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后序贯行LC的最佳手术时机为PTGBD后5~8周。
简介:摘要针对国内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体系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著名眼科中心的临床教学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探索出了一套眼科显微手术分层分级综合培训体系。通过四层次-八级别的显微手术培训,将多媒体理论教学、Wet-Lab实验室显微实践、手术模拟器显微培训以及临床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提高住院医师的眼科显微手术能力,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实现快速康复。目前ERAS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在肝脏外科中发展较慢。本文结合一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的ERAS实践,总结ERAS管理路径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SAP患者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分化的作用及参与炎症调节的机制。方法采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剖宫产的足月胎儿脐带4~5 cm,原代分离培养hUC-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和成脂、成骨染色。采集5例SAP患者外周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诱导培养出DCs,根据培养方式不同分为DCs组、hUC-MSCs+DCs组、hUC-MSCs+DCs+NS398组(NS398为NF-κB下游调控基因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测定细胞培养24 h上清液中的IL-1β、IL-1α、IL-2、IL-6 、IL-10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IKKα及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成功培养出hUC-MSCs,其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73表达阳性,并可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分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s由未成熟向成熟分化。与DCs组比较,hUC-MSCs+DCs组的调节性DCs(regDCs)比例增加,其标志物CD11b显著上调[ (14.26±1.25)%比(4.87±0.58)%],CD1a 、CD11c显著下调[(2.81±0.34)%比(13.62±1.52)%、(3.88±0.5)%比(11.8±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培养上清液IL-1β、INF-γ、IL-6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促炎因子IL-1α显著降低[(14.91±2.58)ng/L比(30.19±7.75)ng/L],抑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17.03±4.69)ng/L比(1.83±0.14)ng/L]。NF-κB-p65、TLR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0.74±0.02比0.97±0.01、0.89±0.01比1.72±0.01),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12±0.01比0.2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Cs组及hUC-MSCs+DCs组比较,hUC-MSCs+DCs+NS398组的NF-κB-p65与TLR4表达量显著下调(0.34±0.01比0.97±0.01、0.74±0.02,0.14±0.01比1.72±0.01、0.89±0.01),而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68±0.01比0.21±0.01、1.1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UC-MSCs能够抑制SAP患者DCs成熟、分化,并诱导出CD11bhigh CD1alow CD11clow的regDCs参与免疫调节,其机制可能通过TLR4/IKKα/NF-κB/COX-2途径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发挥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