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指数;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术后生化是否完全缓解分为非缓解组和缓解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利用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血钙及血磷水平高,血清PTH水平低(均P<0.01)。骨钙素[45.98(31.98,60.27)比15.83(12.74,19.96)ng/ml,P<0.01]、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115.50(72.64,145.90)比 36.45(30.45,44.28)ng/ml,P<0.01]与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1.12(0.79,1.56)比 0.37(0.30,0.50)ng/ml,P<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重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27(1.31,5.99)比0.03(-0.38,0.63),P<0.0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是骨钙素(β = 0.610,P<0.001)、P1NP(β = 0.601,P<0.001)及CTX(β = 0.596,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非缓解组和缓解组经治疗生化异常改善后,血钙及血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非缓解组和缓解组治疗后血清PTH水平较前升高,而骨转换标记物及骨平衡Z值均降低,但仅在缓解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异常完全缓解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指标及骨重塑指数可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均P>0.05)。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呈非PTH依赖的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转换状态,总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并且与肢端肥大症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治疗后随着循环生长激素(GH)及IGF-1水平下降,高骨转换状态改善达到骨平衡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及全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0例未服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算法探讨强迫症患者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以自发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右侧眶额回)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强迫症组异常局部神经活动和全脑功能连接模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fALFF增高(t=4.45,5.25;P<0.05,GRF校正);右侧眶额回与左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功能连接增强(t=5.39,4.94; P<0.05,GRF校正);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之间的功能连接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1,P=0.015; r=0.389,P=0.019;未校正)。结论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和眶额回-小脑环路存在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连接的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53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资料齐全(肺功能、多导睡眠监测)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1例,依据是否合并OSA将其分为单纯COPD组33例及OS组68例,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指标、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气流受限程度及COPD合并OSA的相关因素。结果COPD组及OS组患者均男性多于女性,OS组男性构成比(92.6%)、体质量指数(BMI)[24.0(23.4,24.8)kg/m2]、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1.2(1.2,1.5)L]、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50.0(49.6,59.4)%]、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49.1(46.9,53.0)%]、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4(16.4,25.3)次/h]及氧减饱和度指数(ODI)[14.8(17.3,25.6)次/h]均高于COPD组[75.8%、23.0(21.6,23.7)kg/m2、0.9(0.9,1.1)L、41.0(38.3,49.1)%、41.9(39.5,49.24)%、1.9(1.6,2.4)次/h、4.0(3.7,9.7)次/h](t或U=4.246、1 399.000、1 544.500、1 483.000、1 407.000、2 244.000、1 915.000,均P<0.05),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81.5(79.4,82.6)%]低于COPD组[87.0(80.2,86.6)%](U=758.500,P<0.05)。COPD组与OS组年龄、吸烟指数、用力肺活量(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63、1150.000、-1.954,均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组患者比 COPD组患者重度或极重度气流受限的风险更低(OR=0.392,P<0.05);BMI、FEV1、FEV1%pred为COPD合并OSA的危险因素(OR=1.185、5.554、1.034,均P<0.05),其中BMI、FEV1是COPD合并OS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8、5.248,均P<0.05)。结论COPD与OSA均以男性多见,且OSA患者中男性、BMI高者更多见,气流受限程度更轻,而夜间低氧血症及睡眠呼吸暂停更重;AHI为COPD气流受限的保护因素,BMI、FEV1、FEV1%pred为COPD合并OSA的危险因素,其中BMI、FEV1是COPD合并OSA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异体悬浮红细胞(ASRBC)输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后路矫形术的437例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54例,年龄为(12.2±4.5)岁;女性为283例,年龄为(12.8±3.9)岁。按照患者术中ASRBC输注量,将其分为ASRBC>3 U组(n=160)和ASRBC≤3 U组(n=27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的脊柱侧弯类型、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ASRBC、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等临床病例资料。以上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χ2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既往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将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的影响因素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437例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为(3.24±1.90)U。ASRBC>3 U组患者的术中总输血量、ASRBC输注量,以及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1 300 mL(993~1 850 mL)、(5.3±1.7)U、51.3%(82/160)、30.6%(49/160)、4.4%(7/160),分别显著高于ASRBC≤3 U组的550 mL(310~750 mL)、(2.1±0.7)U、7.2%(20/277)、1.4%(4/277)、0.4%(1/27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0、P<0.001,t=112.5、P<0.001,χ2=109.9、P<0.001, χ2=81.0、P<0.001,χ2=9.1、P=0.004)。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年龄、脊柱侧弯类型构成比、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P<0.001,χ2=8.7、P=0.013,Z=5.1、P<0.001,t=12.5、P<0.001,Z=12.6、P<0.001)。③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136,95%CI:1.002~1.287,P=0.047),病程延长(OR=1.013,95%CI:1.005~1.020,P=0.001),罹患特发性脊柱侧弯(OR=5.249,95%CI:1.219~22.599,P=0.026),术中出血量增多(OR=1.004,95%CI:1.003~1.005, P<0.001)为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的特发性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行后路矫形术时,其术中ASRBC的输注量较大。可根据脊柱侧弯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预估其后路矫形术中ASRBC输注量,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