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 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木酮糖激酶rs17118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在深圳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诊治的、资料完整并成功完成基因分型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597例,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s17118 C/A基因型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CA基因型(44.6%比38.5%,χ2=4.536, P=0.038)以及CA+AA基因型(51.6%比45.7%,χ2=4.008, P=0.045)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CA基因型携带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携带者的1.41倍(95%CI:1.03~1.94,P=0.034)。病例组中,AA基因型携带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1±0.82)mmol/L]和总胆固醇[(3.93±1.22)mmol/L]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2.61±0.86)mmol/L、(4.40±1.19) mmol/L,P=0.050、0.035]和CA基因型[(2.68±0.82)mmol/L、(4.49±1.22)mmol/L,P=0.016、0.012],CA+AA基因型携带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明显低于CC基因型携带者[(1.05±0.26)mmol/L比(1.10±0.31)mmol/L,P=0.035]。结论木酮糖激酶基因可能通过调整脂质代谢,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改变个体的疾病遗传易感性,rs1711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的发病类型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基层医院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识别准确率,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87例动脉瘤因破裂形成颅内出血而入院,29例无症状偶然发现。在出血病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24例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7例出血破入脑室铸型;仅为脑内血肿15例。动脉瘤位于M1段123例、M2段1例、M3段1例。结果对大脑中动脉走行区附近出血或疑似动脉瘤的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血管成像检查或术中探查,116例患者共发现125个大脑中动脉瘤,有76例手术治疗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5例有血栓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部分瘤体。术后恢复MRS评分0分35例,1分11例,2分12例,3~4分8例,5分3例。7例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大脑中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普通临床体格检查不易察觉,需与脑膜瘤相鉴别;破裂型不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表现为侧裂池血肿,或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室铸型等,临床应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在采用扩张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使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行面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26岁,平均19岁,均为烧伤后下面部、颈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以背部为供区,设计单蒂或多蒂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治疗。术中切取皮瓣后保留主要穿支进行ICGA,评价穿支的血供范围,确定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将皮瓣设计为多蒂皮瓣,皮瓣转移至面颈部、切口缝合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运情况。术后统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皮瓣平均大小27 cm × 17 cm。在ICGA的指导下,15例设计为单蒂,其中5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7例采用增压方式设计为多蒂皮瓣,包括2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5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增压。术后静脉栓塞1例,重新吻合后血供恢复正常;术后1周2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尖端坏死,伤口换药后恢复。随访5~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结论ICGA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术中检测手段,指导选择合适的穿支,判断是否采用血管增压的临床决策,优化皮瓣设计,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