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医院就诊者对丙肝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病毒性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12月在山东省16市综合性医院就诊的15~65岁本地居民调查问卷共22 139份,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丙肝防治知识问答及相关行为学特征等。8道丙肝防治知识题答对6道及以上的即为知晓。结果山东省医院就诊者丙肝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7.75%,年龄小于等于20岁、21~40岁、41~59岁的被调查者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60岁以上年龄组,OR值分别为1.49,2.30和1.88;文化程度高中或大专和大专及以上的被调查者知晓率高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人群,OR值分别为1.14和1.21;体检人群和侵入性诊疗人群的知晓率高于计划生育门诊就诊者,OR值分别为1.20和1.28。有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史的被调查者,知晓率均低于无此类行为的人群。结论山东省医院就诊者丙肝知识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是降低丙肝感染率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6个省19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抗病毒治疗前耐药情况。方法2019年4-11月,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6个省19个城市收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MSM 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574份,提取RNA,反转录后经巢式PCR扩增HIV-1 pol 基因区片段。PCR 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判定病毒基因亚型,提交斯坦福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结果有479份样本PCR扩增成功并获得核酸序列,检出的HIV-1基因亚型有9种,其中CRF01_AE(43.4%)和CRF07_BC(36.3%)所占比例较大,随后依次为B(6.3%)、CRF55_01B(5.9%)、CRF59_01B(0.8%)、CRF65_cpx(0.8%)、CRF103_01B(0.4%)、CRF67_01B(0.4%)和CRF68_01B(0.2%);另有26份(5.5%)样本的基因亚型为未知亚型。不同省份之间的基因亚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41,P<0.001)。总体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6%(22/479),其中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分别为3.5%(17/479)、0.8%(4/479)和0.2%(1/479)。新近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高于长期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P=0.031)。结论我国6个省19个城市MSM 的HIV-1感染者中HIV-1基因亚型多样化,不同省份之间的基因亚型构成比不同;整体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处于低水平,但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率较高,建议重点加强此类人群的耐药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中MSM特征及抑郁症状相关因素,为HIV感染者实施个性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9年9-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和临沂市选取≥15岁、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对一访谈核实其感染途径,对核实后实际为MSM,按照1∶1匹配在当地选择年龄范围差≤3岁、自报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及行为特征、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分析其特征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自报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373例中,复核后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占39.7%(148/373),年龄(40.3±12.0)岁,已婚/同居占41.9%(62/148),确证HIV前做过检测占27.0%(40/148),同性性伴数≥2人占71.6%(106/148),有抑郁症状的占55.4%(82/1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的MSM中,确证前未做过HIV检测、确证前同性性伴数≥2人、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年龄>30岁和有抑郁症状者,更有可能隐瞒真实的感染途径;抑郁症状与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职业状况稳定的因素相关。结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中,有一定比例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感染途径,并存在多性伴及双性性行为的高危行为,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加强随访的感染途径复核,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SM新型毒品滥用和HIV新发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4-7月在山东省9个城市监测哨点招募MSM,每个城市招募样本量为400人。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MSM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和接受HIV干预服务等信息,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进行HIV新发感染检测,并计算HIV新发感染率指标。结果共调查MSM 3 624人,年龄(32.70±9.33)岁,以≥30岁(59.52%,2 157/3 624)、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5.99%,2 029/3 624)、未婚/离异/丧偶(57.70%,2 091/3 624)和性取向为同性恋者为主(86.26%,3 126/3 624)。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占32.95%(1 194/3 624);曾使用新型毒品占27.48%(993/3 613);HIV抗体阳性率为3.12%(113/3 624),HIV新发感染率为2.61%(95%CI:1.73%~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新型毒品滥用的相关因素包括未婚/离异/丧偶(相比于已婚/同居,aOR=1.43,95%CI:1.22~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aOR=1.47,95%CI:1.25~1.72)、主要寻找男性性伴场所为互联网/交友软件(相比于酒吧/浴池/公园等,aOR=1.76,95%CI:1.41~2.19)、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相比于未发生无保护肛交,aOR=1.33,95%CI:1.13~1.57)、最近1年患过性病(相比于未患性病,aOR=2.77,95%CI:2.04~3.76)。MSM HIV新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相比于未发生无保护肛交,aOR=2.51,95%CI:1.25~5.01)、最近1年未接受HIV干预服务(相比于接受HIV干预服务,aOR=3.89,95%CI:1.30~11.60)、梅毒阳性(相比于梅毒阴性,aOR=8.18,95%CI:2.98~22.48)、曾使用新型毒品(相比于未使用新型毒品,aOR=4.75,95%CI:2.32~9.70)。结论山东省MSM新型毒品滥用现象较为普遍,新型毒品滥用会增加HIV新发感染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VL)抑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HIV/AIDS接受治疗后VL抑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L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中共4 833例接受治疗,其中首次VL抑制的有3 449例,抑制率71.36%。文化水平为初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HIV/AIDS治疗后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小学及以下者,OR值分别为1.75和2.00;在临床机构治疗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在疾控机构治疗者,OR值为1.29;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为201~350、351~500及≥501个/μl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200个/μl者,OR值分别为2.36,2.11和2.66;漏服药物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低于按时定量服药者,OR值为0.55。以上P值均<0.05。结论HIV/AIDS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与其文化水平、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治疗机构和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尽早治疗、医疗机构开展治疗服务以及提高服药依从性可进一步促进抗病毒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系,为提高随访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χ2检验分析随访与治疗的关联。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共6 253例,其中6 011例接受随访,累积随访率96.13%,及时随访率94.51%。15~24岁、咨询检测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地在鲁东地区及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HIV/AIDS累积随访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较高,及时接受随访的HIV/AIDS的治疗率是不及时者的5.28倍(OR=5.28,95%CI:3.51~7.95),病毒载量(VL)抑制率是其4.30倍(OR=4.30,95%CI:2.89-6.40)。结论HIV/AIDS随访及时性与其诊断基线年龄、样本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及传播途径有关联。及时随访可提高HIV/AIDS治疗率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2017—2019年入组治疗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的及时性和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入组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启动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的中国内地籍HIV/AIDS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的变量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感染途径、样本来源、诊断日期、基线CD4+T细胞水平、临床分期等。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特征的研究对象及时治疗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及时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7 425例HIV/AIDS中,男性6 813例(91.8%),同性性传播5 236例(70.5%),开始治疗时年龄为(36.05±12.51)岁,符合治疗标准的HIV/AIDS确证后30天内入组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55.9%(1145/2050)上升到2019年的65.3%(1821/2789),已婚或同居、高中及以上学历的HIV/AIDS及时治疗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1.136、1.299;外省的HIV/AIDS及时治疗可能性低于本省者,OR值为0.664;≥55、45~54、35~44岁组HIV/AIDS及时治疗可能性高于15~24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530、1.505、1.394;经异性性传播的HIV/AIDS及时治疗可能性低于同性性传播感染者,OR值为0.803;样本来源为羁押场所的及时治疗可能性低于样本来源为检测咨询的病例,OR值为0.204;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的病例及时治疗可能性低于≤500者,OR值为0.545;基线无临床症状者治疗及时的可能性低于有症状者,OR值为0.727;基线临床分期为Ⅳ期的HIV/AIDS治疗及时性高于基线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者,OR值为1.307。以上P值均<0.05。结论2017—2019年山东省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HIV/AIDS入组治疗及时率不断提高。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样本来源、感染途径、基线临床分期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和治疗及时性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毒品滥用对MSM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影响,为制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在山东省3个MSM监测哨点,收集当地MSM人口学特征、相关行为信息,采集血样做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共调查MSM 1 203人,年龄(30.2±8.9)岁,未婚815人(6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05人(66.9%);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的比例为54.2%(652/1 203);最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2.2%(721/1 160)和16.3%(189/1 160);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37/1 203)和4.7%(56/1 2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1.59倍(95%CI:1.13~2.23)、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61倍(95%CI:1.20~2.16)、从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寻找男性性伴的是互联网/交友软件的1.69倍(95%CI:1.06~2.69)、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1.55倍(95%CI:1.01~2.37)、最近1周同性性伴数≥2人是<2人的1.48倍(95%CI:1.12~1.95)、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是无群交行为的2.43倍(95%CI:1.61~3.67),曾使用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1.46倍(95%CI:1.11~1.91)。MSM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2.21倍(95%CI:1.45~3.38)、外省户籍是本省户籍的2.13倍(95%CI:1.28~3.55)、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3.11倍(95%CI:1.55~6.25)、最近6个月肛交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2.60倍(95%CI:1.71~3.96)、最近6个月有同性商业性行为是无同性商业性行为的3.38倍(95%CI:1.92~5.95)、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2.71倍(95%CI:1.82~4.04)、最近1年未检测HIV是检测HIV的2.66倍(95%CI:1.59~4.43)。结论山东省MSM人群中使用新型毒品现象普遍,新型毒品滥用促进该人群无保护性行为和群交行为的发生,应重点加强对吸毒MSM监测和干预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HIV /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CD8+比值变化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2010—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周岁HIV/AIDS的基线及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和5年时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随防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描述和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的CD4+/CD8+比值变化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57例,基线CD4+/CD8+比值中位数0.20,99.82%患者的CD4+/CD8+比值发生倒置;CD4+/CD8+比值>1的患者所占比例基线为0.18%,经治疗5年后上升至13.11%,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95.01,P<0.0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基线症状/体征情况是影响CD4+/CD8+比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山东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5年后CD4+/CD8+比值明显提升,患者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和基线症状/体征情况是影响CD4+/CD8+比值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个90%"目标实现对降低山东省HIV新发感染的影响。方法构建"三个90%"目标与HIV新发感染的风险估计方程,分析实现"三个90%"目标时山东省HIV新发感染降低情况,探讨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的诊疗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对降低HIV新发感染的影响。结果2020年山东省实现"三个90%"目标,抗病毒治疗使HIV/AIDS传染性分别降低26.00%、53.00%和96.00%时,HIV年新发感染较2010年下降比例分别为17.27%、35.99%和67.55%。当抗病毒治疗使HIV/AIDS传染性降低53.00%,基于2017年实际情况,发现率和抗病毒治疗率实现90.00%,HIV年新发感染降低10.10%;发现率和病毒抑制率实现90.00%,HIV年新发感染降低20.80%;治疗率和病毒抑制率实现90.00%,HIV年新发感染降低12.29%。结论实现"三个90%"目标,可降低山东省HIV新发感染。提高发现率和病毒抑制率可使HIV新发感染下降更快;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同时,重点提高HIV/AIDS的诊断发现及抗病毒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济南和青岛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rush poppers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6年3—6月,采用现场招募、网络招募等方式从济南和青岛市招募MSM,共901名,对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进行HIV、梅毒血清学检测。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状况、性行为状况、HIV相关服务情况等。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 rush poppers使用情况。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29.3±8.1)岁,rush poppers使用率为30.1%(271名),HIV感染率为4.6%(41例),梅毒感染率为8.7%(7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25岁者相比,年龄≤25岁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1.571(1.110~2.224);与最近1周发生肛交性行为次数≤2次者相比,>2次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2.991(1.100~8.132);与最近1年未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相比,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使用rush poppers的OR(95%CI)值为13.651(7.239~25.742)。结论rush poppers在济南和青岛市MSM中较为流行,年龄≤25岁者、近1周发生肛交性行为次数>2次者、接受过同伴教育服务者rush poppers使用率高,需要根据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