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下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12例胎龄26~32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联合组(n=58)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 INSURE)组(n=54)。LISA联合组在NCPAP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同时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呼吸支持后1 h、6 h的血气分析,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RDS早产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气分析组内比较:两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及PaO2/吸入氧气分数(FiO2)(P/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LISA联合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PaO2及P/F,均显著高于INSURE组相应时间点,PaCO2则显著低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ISA联合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再次使用PS比例、撤机失败率、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呼吸暂停次数均显著短于、低于、少于INSURE组[3.0 d(1.0, 18.0) d vs. 7.5 d(2.0, 22.0) d, 5.5 d(3.0, 21.0) d vs.10.5 d(4.0, 28.0) d, 9例(15.5%) vs.17例(31.5%), 6例(10.3%) vs.14例(25.9%), 5例(8.6%)vs.12例(22.2%), 5.0次(3.0, 21.0)次vs.15.0次(4.0, 28.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LISA联合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发生率低于INSURE组[5例(8.6%)比13例(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胎龄26~32周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降低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并减少BP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122例高血压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61例)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时间护理(观察组61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差异,同时评估患者住院护理期间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7%)与对照组患者(82.0%)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间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接收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抽取 80名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40名患者。让实验 1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干预,让实验 2组接受优质护理模式的干预,对两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平均视力和治愈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实验 1组相比,实验 2组护理后心理状态、平均视力较好,治愈时间较短( P< 0.05)。结论: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视力,缩短治愈时间,价值大,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以探究采用早期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目的。方法 收集500例在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判定其符合纳入标准后,将其分为两组施以不同护理服务。 结果 通过对参与此次研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两种护理方案后得出:实验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护理质量及疼痛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2项数据对比参照组,P值均<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无疑是最佳的干预手段,无论是提高护理质量、还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效果上均起到了有效作用,应用价值良好,可进行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工作记忆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虚拟情境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记忆训练(主要包括活动记忆训练和回忆任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连线测试A(TMT-A)、连线测试B(TMT-B)、额叶功能量表(FAB)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64(WCST-64)评估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MT-A、TMT-B、FAB、WCST-64及FI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观察组TMT-B评分[(205.47±38.88)分]、WCST-64测试结果、FAB评分[(12.43±2.27)分]及FIM评分[(78.17±12.62)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观察组TMT-A评分[(92.95±26.70)分]、TMT-B评分[(174.13±32.03)分]、WCST-64测试结果、FAB评分[(14.26±2.45)分]及FIM评分[(88.30±13.4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工作记忆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围绕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评估其进行撤机护理时使用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间我院神经重症科收入院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共30例,患者均采取经口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是否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患者,采用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实施高流量温湿化供氧;对照组14例患者,采用传统气泡式湿化瓶装置,与吸氧管相连接,实施给氧。观察两组撤机24h后的最终湿化效果以及住院时间长短。结果 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5),撤机成功例数相比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观察组撤机24h后的最终湿化效果相比对照组,显著偏优(P<0.05)。结论 针对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在其撤机后进行护理时,采用高流量温湿化治疗仪实施干预,能促进氧疗效果的提升,降低痰液粘稠度及肺部感染发生,实现住院时间的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在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创伤疼痛护理对患者骨折愈合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救治的8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4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创伤疼痛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7.72%,明显高于对照组79.54%,P<0.05。结论:在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将创伤疼痛护理应用在其中可以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