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组成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代谢病肥胖管理中心的35例肥胖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1 600~1 800 kcal低热量膳食干预,观察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成分(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骨骼肌)变化,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肥胖患者干预前后眼表菌群特征。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肥胖患者4周后体重、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显著降低(P<0.05),骨骼肌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眼表菌群α、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会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和痤疮丙酸杆菌属显著降低,粪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Oscillospiraceae UCG 002和布劳特氏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显著升高(P<0.05)。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降解相关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结论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后机会致病菌减少,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升高,改变的眼表菌群可能与降解VOCs,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钙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周口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的16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数据。结合临床分型,比较危重症组与对照组患者间各种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根据校正后血清总钙水平分为低血钙组与正常血钙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进一步分析低钙血症发病原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危重症组年龄、糖尿病、基础呼吸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占比、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浆血糖(FPG)、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B)、校正后血钙、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高血压病占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肾小球滤过率(eGFR)、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校正后血钙水平下降、年龄及eGFR升高均为COVID-19患者罹患重症的危险因素。与正常血钙组相比,低血钙组ALB、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水平降低,年龄、危重症比例、合并糖尿病、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比例、CR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危重症患者存在明显低钙血症和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监测血钙水平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疾病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万邦生化)和优泌乐50(礼来制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平行、阳性对照、Ⅲ期临床研究。自2018年8月30日至2020年5月27日从全国36个中心入选612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配进入试验组(万邦生化)和对照组(优泌乐50,礼来制药),治疗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餐后2 h血糖(2hPG)、体重、血脂、HbA1c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胰岛素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HbA1c、FPG和2hPG治疗前后变化的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法进行检验。结果612例患者中,进入安全性数据集609例,其中试验组305例,对照组304例;进入符合方案集534例,其中试验组267例,对照组267例。符合方案集中,试验组和对照组HbA1c分别下降了1.85%±1.23%和1.90%±1.27%,FPG分别下降了(3.56±2.99)和(3.72±3.26)mmol/L,2hPG分别下降了(6.94±5.41)和(7.07±5.10)mmol/L,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1.15%(156/305)和45.72%(139/30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39%(233/305)和77.63%(236/304)]以及胰岛素抗体转阳率[分别为22.85%(61/267)和19.10%(51/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万邦生化)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优泌乐50(礼来制药)相当,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佩戴雅培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的男性T2DM患者8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评分将患者分为非ED组(148例)、轻度ED组(319例)、中度ED组(144例)和重度ED组(202例)。读取FGM生成的血糖波动指标,包括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变异系数(CV)、血糖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itc回归分析血糖波动指标与ED的相关性。结果(1)随ED严重程度增加,患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CV、SD、MAGE均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83~108.791,均P<0.05);而TIR呈明显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078,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TIR与IIEF-5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81,P<0.05),CV、SD、MAGE与IIEF-5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3、-0.370和0.288,均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IR是ED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β′=0.736,P<0.05),且在纳入分析的因素中影响意义最大。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现,TIR与ED各阶段之间仍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波动指标与ED存在相关性,且TIR低下与ED独立正相关,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合并ED的重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收集2017年1至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最终17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采用椎骨骨折风险评分模型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椎体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最终纳入研究的受试者中,年龄(56.5±26.4)岁,糖尿病病程为(8.6±7.1)年,椎体骨折风险评分为5.6±4.0。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趋势=0.021),该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收缩压、HbA1C、糖尿病病程、肥胖状态、总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P=0.0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总胆固醇、血清白蛋白、股骨颈T值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和眼表菌群的变化以及角膜神经病变与眼表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结果,选取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不合并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共130眼)、年龄匹配的糖耐量正常人群65名(共13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收集结膜囊分泌物,通过16S rRNA分析测序及PICRUSt菌群基因功能预测,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和眼表菌群构成的差异及功能预测,同时分析角膜神经病变与眼表菌群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程度更高,且与眼表菌群变化有关。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菌属与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栖水菌属、变形菌属与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PICRUSt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眼表菌群的代谢相关基因富集程度发生显著的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程度高,眼表菌群多样性及代谢功能有显著变化,角膜神经病变程度与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菌属、栖水菌属、变形菌属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肌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673例。所有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应用瞬感扫描式持续血糖监测(CGM)系统完成动态血糖监测并计算TIR。应用双能X线评估全身肌肉含量并计算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测试握力评估肌力,测试步速评估躯体功能。根据2019版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OP)标准对肌少症进行诊断和分级。排除CGM监测时间不足3 d的患者,共658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结果肌少症的总患病率为28.72%。与非肌少症组相比,一般肌少症和严重肌少症组患者的TIR水平显著下降[55.0%(36.5%,68.0%),49.0%(31.0%,70.5%)对66.0%(44.8%,79.0%),均P<0.01]。患者的ASMI随TIR四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最高四分位组水平最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IR与男性患者的ASMI、步速和握力呈正相关(P<0.05或P<0.001);TIR与女性患者的ASMI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病程、HbA1C、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蛋白摄入量、体力活动强度、吸烟和饮酒后,TIR水平增加与严重肌少症患病率下降密切相关(OR=0.923,95%CI 0.878~0.970, P=0.002)。与最高四分位数TIR相比,最低四分位数TIR显著增加了肌少症的发病风险(OR=3.733,95%CI 1.129~12.342, P=0.031)。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TIR水平的下降与肌少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持续血糖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 03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最终632例患者纳入分析。采用椎骨骨折风险评分模型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椎骨骨折风险评分≥9分定义为椎体骨折风险增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受试者中,平均年龄(55.0±12.4)岁,男性占72.5%,平均病程(9.4±8.0)年,平均椎体骨折风险评分(5.6±4.3)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风险评分呈负相关(趋势P<0.001),结果独立于潜在混杂因素及持续血糖监测其他指标。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第一分位椎体骨折风险增加是第四分位4.6倍,且在分别校正标准差、变异系数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后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持续血糖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椎体骨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水平是椎体骨折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1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收集、血样检验、持续葡萄糖监测、SYNTAX评分计算等,TIR是指24 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时间所占的百分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I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较轻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TIR[(60.8±17.8)%比(69.4±17.3)%]更低(t=3.0, P=0.003)、HbA1C [(9.6±1.7)%对(8.8±1.6)%]更高(t=3.3, 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YNTAX积分与TIR呈负相关(r=-0.251, P<0.01),与HbA1C呈正相关(r=0.249,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IR、HbA1C、糖尿病病程、吸烟均与SYNTAX积分具有独立的相关关系,且与HbA1C(标准化回归系数=0.181, P=0.007)相比,TIR(标准化回归系数=-0.192, P=0.004)对SYNTAX积分的影响更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TIR Q1组相比,TIR Q3组、TIR Q4组是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分别为OR=0.61和0.59,95%CI 0.39~0.96和0.38~0.94, P=0.014和0.009)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为OR=0.51和0.39,95%CI 0.32~0.95和0.26~0.75, P=0.022和0.008)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控制HbA1C等混杂因素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TI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的独立相关性,TIR水平越低,SYNTAX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呼吸紊乱及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及睡眠中心239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纳入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T2DM合并OSAHS患者93例,其中利拉鲁肽治疗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常规降糖治疗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前后体质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血脂、尿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等指标的变化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改善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评价各指标与AHI变化值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协方差分析,利拉鲁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改善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利拉鲁肽治疗组较对照组BMI、腰围、HbA1c、收缩压、AHI下降更显著[分别为(-1.85±2.46)比(0.02±0.46)kg/m2、(-3.24±10.34)比(-0.07±0.88)cm、(-0.83±0.55)%比(-0.06±0.40)%、(-7.92±14.16)比(-0.56±16.16)mmHg(1 mmHg=0.133 kPa)、(-3.16±3.52)比(0.5±1.54)次/h,t=2.159~7.703,均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比例更高[26.0%(13/50)比9.3%(4/43),χ2=4.315,P<0.05]。治疗后AHI变化值与BMI变化值、腰围变化值、HbA1c变化值呈正相关(r=0.238、0.232、0.317,均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P<0.05)。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BMI、腰围、收缩压、HbA1c等因素后,利拉鲁肽与AHI变化值水平有关(F=8.155,P=0.005)。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BMI、腰围、HbA1c、收缩压、AHI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改善作用(OR=3.426,95%CI:1.024~11.46,P=0.046)。结论利拉鲁肽治疗可能有改善T2DM合并OSAHS患者睡眠呼吸紊乱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