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共同心愿,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育更加关注,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管理变得复杂起来,也给校长工作带来了难度。
简介:摘要本论文主要内容是针对学校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
简介: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规范、实用、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具体细化到办学目标、队伍建设、德育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使学校的管理做到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又具灵活性,充满人文关怀,以达到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之目的。关键词管理;规章制度;人文关怀健全的规章制度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制度管理是管理学校的基础。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凝聚了校长在管理实践中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手段。谈到学校管理,许多校长都颇有同感,多年的学校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制度为准则,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控制为手段,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学校,制度就像大山一样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感觉更多的是苦、是累、是郁闷和无助。当然,这种规范、有序的管理对督促责任心差的教师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多数教师却饱受形式主义之苦,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思维,使得教师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很小,很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刻板、沉闷和缺乏活力的管理方式,使得教师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疲于应付“规定动作”。一、当前教师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一)状况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当今社会高度重视,可是教师的心理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据广州市天河区前不久举行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1.5%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对部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在教师群体中患神经病的占10%以上,而其他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平均2%左右。(二)原因教师作为一个个生命体,作为一个个平凡人,在“教师像蜡烛”、“教师像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样的比喻中有时却不能承受心灵之重。心理学研究专家张梅玲教授指出,当前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心理压力。教师的责任心强,而培养人又不是制造机器,加上现行教育体制与改革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要实现责任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阻碍。“现实的东西不理想,理想的东西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焦虑往往更大。现实和心理的反差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根源。第二,家长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给教师施加的间接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仅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也给教师巨大的压力。当自己的孩子不能达到别人孩子的成绩时,家长想的不是“人本身的差异性”,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这种希望和教师的责任结合,更容易使教师忧虑和急躁。第三,有关部门和社会对教师的现实忽视。教师也是人,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她)或他(她)的家庭也许正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忧虑,他(她)也渴望成功,渴望展示自己。然而,在作为人的需要满足上,我们给予教师实现成功的条件、机会有多少,给予教师的情感关怀和帮助有多少?现实对教师的忽视和教师在现实中与同龄人的比较得出的种种“不公”,无疑是教师心灵沉疴的病因。这些问题及表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师思想落后”、“人格和修养不够”。我们知道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任何变化都是有条件的,要现实地、辩证地看问题。这种想法如能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客观地对待每一件事情,摆脱心理的失衡。二、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教师在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拥有年轻健康的心态,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非同小可,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关键,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让教师心灵充满阳光和拥有年轻健康的心态,在当今社会显得非常必要。三、教师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队伍的整体优良素质是学校的生命之源。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因此,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过去,尽管我们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但是在学校管理中,还是过分地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教师。这种管理其本质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因此,针对学校现阶段的实际状况,如何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应是校长的努力方向。(一)管理方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关注教师的情感、价值及工作环境,尊重教师的人格,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感、快乐感。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笔者认为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正确引导教师追求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设立丰富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要只在管、卡上做文章,要体现教师的工作特点,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新课程鼓励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应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其最大特点在于依靠民主意愿、个性张扬、权力平等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拥有年轻健康的心态,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非同小可,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化的关怀正被许多校长所认同并付诸于实践。教育只能用情感塑造情感,用态度影响态度。对教师的管理亦是同样道理。通过人性化的关怀,让教师身心愉快地步入课堂,体验教学的成功快乐,享受教育的愉悦幸福,那样教师便会以一种主动的心态,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二)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那么在具体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校长应如何在刚性“制度”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发挥“以人为本”的柔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抓好两个转变1.变重“文本”管理为重“人本”管理校长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时,必须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这样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和谐、互助、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校长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教师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士为知已死”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校长如果不能取信于教师,有何来管理的力量?校长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也即学校除了要求教师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师的利益,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为此,校长应树立以“三个为本”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即“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参与激励、物质激励等手段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求得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2.变“刚性的制度管理”为“以师为本的柔性管理”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赏识激励,而赏识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通过赏识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人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长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赏识激励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校长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校长对教师的管理,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的方法,应致力于营造让教师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氛围的形成,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新课程要求我们创建的学校环境吻合一致。(2)满足教师合理需求,激发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校长应及时满足教师在提升、晋级、评优、深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正当需求,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科学测定表明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两者之间大约存在着50%的差距。因此,学校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优罚劣。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例如我们学校通过让老师设计个人发展目标、师徒结对、上公开课人选公开选拔、举办教师业务竞赛、尽可能创造条件方便教师职务晋升,为教师争取参加竞赛、上观摩课机会等方法和途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工作的内驱力,形成了有工作大家合作做,有困难大家来分担,有成绩大家同分享的良好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3)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一线教师的新课改之路保驾护航。有专家指出,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因此,作为学校的校长,不能仅仅为教师下达任务,而应当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这种服务应该体现在校长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这种服务还应该体现校长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搭建锻炼成才的舞台;这种服务还要体现在他们迷失方向需要指引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们上公开课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写论文缺乏资料时提供信息;这种服务更要体现在教师们身体不适时,情绪低落时,家长不理解时,家庭有矛盾时。学校管理过程是由静态有序、自我封闭、等级严密转变为动态平衡、开放互动、团队合作的过程,校长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重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生得到完善发展,在校园内营造“宽松、融洽、和谐、谦让、平等、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学校人力资源有机整合。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良心活”,投入还是不投入,多投入还是少投入,很难用制度规范和衡量。作为校长就要善于营造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需要,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做到“尊重人、宽容人、包容人”,“不训斥、不指责、不发号施令、不颐指气使”,遇事与教师商量,以满足他们主人翁意识和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以满足他们渴求理解的需要;为他们学习进修提供帮助和方便,以满足他们求知充实的需要;给他们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发挥他们的特长,担负较为重要的工作,以满足他们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需要;建立各种激励机制,用调节和强化的手段促进教师追求学校所期望的目标,以满足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要……诸如此类,校长的办学意图、办学目标就能够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就会不断增强。四、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需有机统一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共融、共生、共建”,也唯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赋予管理实践以理性。首先,人文关怀是以制度约束为前提的,在“制度”与“人性”之间,制度是第一位的,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我们所谓的制度。其次,制度管理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保障,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相辅相成。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制度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石;没有“人性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学校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校构建起张驰有度、严格有序的工作秩序和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能使教师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个标准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即有利于教师的团结,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只要按照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事情,处理矛盾,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制度依然不变,但教师们却可轻松愉悦地在制度管理下享受育人的快乐,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自豪。总之,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规范、实用、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它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具体细化到办学目标、队伍建设、德育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使学校的管理做到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又具灵活性,充满人文关怀,以达到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