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的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 标签: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与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儒家伦理的权威观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而具体的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要求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而绝对的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观造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的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新疆地区的跨界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编制出符合我国特点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对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内容包含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且其更多关注公民认同内容。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水平较高。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均显著高于公民认同。来自纯本民族居住地区和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跨界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均显著低于来自与汉族杂居地区的跨界民族大学生。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越高,其与符号行为有关的活动越多;公民认同越高,其与功能行为有关的活动越多。

  • 标签: 跨界民族 国家认同 质性分析 问卷编制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论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民族本质论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在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的文化依恋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论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以西北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1所多民族混合学校、1所单一少数民族学校以及兰州市所普通中学的52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地位量表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心理地位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的心理地位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特征能够较好地预测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

  • 标签: 西北民族地区 多民族混合学校 中学生 心理地位 人际交往能力
  • 简介: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了生活事件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生活事件(校区搬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一般焦虑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性焦虑和轻度焦虑之间差异显著;焦虑心理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呈现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方面普遍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差异不显著;心理适应性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专业之间差异是不显著的。(4)民族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和心理适应性具有负相关,且这一相关极为显著。

  • 标签: 生活事件 民族院校大学生 焦虑心理 心理适应性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学》一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的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的宗教心理学指出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的质性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教社群抗逆力提升的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个案的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的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