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对个人空间定位的研究是深层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凯瑟·斯保丁(cathySpalding)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虽然她的研究对象是无峰驼,出于驯化与管理动物的目的,但她在实验中成功应用的方法,以及她提出的“沟通原理”,和一些概念如物理定位、心理定位及一系列身体语言等对我们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定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 标签: 深层心理学 心理训练 心理定位 启发作用 保丁 空间定位
  • 简介:我所在的企业拥有10多名研究生,100多名本科生,200多名专科生,可谓产、供、销、人、发、财各部门皆人才济济。特别是开发部门,拥有设计总监3名,副总监4名。

  • 标签: 副总监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 简介: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已引起认知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出发,以Levelt的语言产生模型为框架,对词语加工哪一水平上的损伤会导致动词和名词分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 标签: 脑功能 动词 名词 认知心理学家 心理语言学家 神经语言学
  • 简介:本研究通过儿童辨认空间图形、将空间图形转译成立体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探讨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9岁儿童。实验材料是张空间结构不同的三维体图形。要求被试计数出空间图形实际所含的小立方体数,并将构成空间图形的小立方体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儿童对立体空间图形的认知是从二维图形认知通过一定过渡形式转化来的。从年龄阶段看,空间图形认知发展进程,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方能达到正确认知。

  • 标签: 空间图形 二维 三维 转换
  • 简介: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 标签: 3~4岁儿童 规则因果推理能力 交互效应 训练效应
  • 简介: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归因 幼儿 同伴关系 合作行为 高水平 认知发展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两个分实验,分别比较了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然后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结果发现,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对于空白背景,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对于两种背景,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这一结果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即被试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认知过程包括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

  • 标签: 空间定向 地图旋转 心理旋转 目标搜索
  • 简介: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少数群体学生与非少数群体学生的成绩差异,Steele和Aronson(1995)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胁概念,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他们还指出这是一种情境性威胁。即使对于能力高的个体而言,这种威胁经历也会导致表现下降,本文通过以往的测验说明刻板印象威胁是如何消极地影响表现结果的,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说明,对结果的消极影响可能由一些直接的中介变量引起.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以便能更直接地理解这些测验的机制。实际上.从数据入手研究这个领域有很大的空间,就评判尺度而言,没有一个单独的中介变量能完全解释刻板印象威胁与表现不付佳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刻板印象威胁 表现目标定位 机制
  • 简介: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四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以1391名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测查儿童的认知能力,建立两水平回归模型考察幼儿园入园年龄与4~5岁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家庭学习环境对入园年龄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入园年龄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入园年龄效应在儿童5岁时仍然存在;(2)对于家庭学习环境差的儿童,较早入园使得儿童获得认知发展的优势;对于家庭学习环境较好的儿童,则存在一个适中的入园年龄段,能最大程度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 标签: 幼儿园教育 入园年龄 认知发展 家庭学习环境
  • 简介: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 标签: 年幼儿童 情感决策 延迟满足 观点采择
  • 简介:编制了“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该测验有文字、数字、图形三种测试材料,包括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认知、类比推理、抽象概括6个分测验。793名1~4年级小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测验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

  • 标签: 小学生 思维能力 测验编制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研究对象为76名4岁儿童(男25,女51),让他们在实验室中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对录像材料的编码分为四个维度:对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事件内容的丰富性、表述的主动性以及讲述时的身体姿态.结果表明:(1)儿童在对过去事件做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2)在进行自传式回忆时,儿童每人平均说出1.7个事件,25个字.(3)4岁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对过去事件进行自传式回忆的能力表现接近于正态分布.(4)4岁儿童自传式表达的主动性与顺序性及含字量之间,事件个数与含字量及顺序性之间,顺序性与体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回忆 讲述 主动性 身体姿态 表述 自传
  • 简介:儿童对加法和减法逆反关系的理解在加法概念和减法概念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代数推理任务、给数取物任务、数量比较任务和记忆刷新任务,对83名4到6岁幼儿进行施测,考察4到6岁儿童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发展特点,探讨儿童的基数概念、数量比较、记忆刷新能力在反演律概念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5岁到6岁是儿童掌握和运用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快速发展时期。幼儿的加减法反演律概念表现出数量大小效应以及问题情境效应,小数反演问题的成绩优于大数反演问题的成绩,符号化数量反演的成绩优于集合数量反演的成绩。(2)基数概念掌握组儿童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发展显著优于未掌握组;但儿童基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不显著预测儿童反演律概念的发展。(3)数量比较、记忆刷新对儿童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 标签: 反演律 加减法 基数概念 数量比较 记忆刷新
  • 简介: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 标签: 学优生 差生 策略 数学应用题 年级 女生
  • 简介:4-8岁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用虚拟生物图片为材料,采用2(不提供背景知识和提供背景知识)×6(年龄)的实验设计,考察背景知识对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两种实验条件下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 标签: 4~8岁儿童 大学生 背景知识 分类
  • 简介:以90名4-6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儿童在小模型旋转任务中利用线索学习和位置学习表征空间位置的年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线索学习的利用要优于对位置学习的利用;(2)4岁儿童已经可以使用线索学习的方式表征空间位置,但到6岁左右才开始能够使用基于方向的位置学习;(3)线索特征对于儿童的线索学习有显著影响,明显、突出的线索有利于儿童的线索学习。

  • 标签: 空间位置编码 空间表征 线索学习 位置学习 儿童
  • 简介: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幼儿 谎言概念理解 心理理论 专制教养方式
  • 简介:为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归因的现状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内部的(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外部的(背景、运气)归因。据此研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策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和辨证性原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优化归因策略,做出有利归因;指导学生理论联系:重视同辈辅导,消除错误归因;实际抵制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归因。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内外归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