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时候,我做过许多梦。我梦想过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梦想过当一名除暴安良的警察,甚至还梦想过当一名观众喜爱和称道的电台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却惟独没有做过当老师的梦。1981年8月,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宜春师专”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到了师专,我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为了自我安慰,还经常哼着一首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天冷,一心收拾待明年。”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王老师,您是怎么爱上教师这一行的呢?”朋友,让我还是来说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吧。1983年11月,我被分配到新钢中学实习。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我一大早就赶到教室跟孩子们道别。当我一脚踏进教室的时候,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全班57位同学“唰”地一声站了起来,接着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绵绵不绝。那可是我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朗读的诗啊!那可是孩子们对我真诚而无奈的换留啊!望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和企盼的眼睛,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讲台是发挥...
简介:传统道德哲学,家庭是伦理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个体是道德哲学的天然能动原素。儒家哲学“血缘一伦理一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理论,回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国家”社会模式转向“自然生态”伦理系统的转变,体现了个体通过自然世界来表达其主体存在性的意愿和当然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作为人类维系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实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更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逻辑和伦理框架。这种文明的转换试图通过技术的努力,实现对自然能力的控制,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结构。道德伦理的每一次转换都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度.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发展的哲学思辩:
简介:历史地看,语言哲学大体上经历了“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的三段式发展历程。19世纪末出现的自然理性学说促成了现代符号逻辑的产生,成了现代语形学的哲学基础。语形学建立了一种普适的物理语言,体现了先验意义逻辑性与经验意义证实性的统一。然而,语形学在构建自然命题系统的同时,将形式理性引向了绝对化。为了去弊语形学的不可通约性,语义学侧重对语言符号和它所指向对象间关系的研究破解了传统语形学的难题,并得到深入发展。与语形学一样,语义学对语言意义的构建仅限于语句本身,而并未扩展到社会交往文化范畴。于是,语用学把握语言的文化意义为语言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从语言哲学的两大历史转向,我们发现,语形学、语义学与语用学三者共同括定了语言哲学的发展方向,并为我们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不同的分析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