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近代经学解体过程中,陈黻宸不愿坐视经学消亡命运,为了能够让经学在近代学术转型中争得一席之地,他采取了"去政治方式,对经学进行重新阐发。一方面,结合时代需要,突出其实用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梳理经学发展史,置辩于经学和经术,指出经学是专制政体大劲敌,经术才是助益专制工具,而两千年经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经术发展史,真正经学并非是两千年专制统治支柱。

  • 标签: 陈黻宸 经学 经术 “去政治化” 专制
  • 简介:晚近两、三个世纪以来,真正成功地营建出一个全球帝国,既不是老美,也不是苏修,而是英帝国,所谓大英帝国也。在逐步取代“海上马车夫”荷兰,再一役击溃西班牙之后,英人秉持事功精神,蹈扬实践理性,稳扎稳打,合纵连横,终于将自己军事、种族和文化影响,突进欧陆,散播全球。一个大西洋岛国方言,随风起势,乌焉成马,居然慢慢变成全球通用语言,尽管匪夷所思,可事实在前,而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乐意不乐意,都是不得不承认

  • 标签: 德性 国家 地权 大英帝国 事功精神 实践理性
  • 简介:富勒在批评哈特承认规则不足以作为法律权威基础时提出了“法律道德性”这一概念。法律道德性内含于法律内在目的。法律内在目的决定了一个法律制度存续基本条件,因而这八方面要求实际上构成了法律之所以是法律基本要素。法律道德性在实践运用中有“义务德”和“愿望德”两种形式,前者以法律形式规范法律创造和管理过程,后者则作为法律创制者和管理者角色道德发挥作用。法律道德性在性质上既是法律,又是道德,在法律实践中它同样既以法律又以道德形式规范着法律创造和管理过程。

  • 标签: 法律道德性 承认规则 法律的内在道德 合法性原则
  • 简介:法治中国本质,是经过理性选择和契约规定而形成治理,是以规则为基础理性规制。在这样法治背景下,依然包含着基于德性身份。法治需要理性规制意义上契约,更需要建设基于德性认同意义上“契约式身份”,而不能仅仅按照“从身份到契约”既有路径以契约取代身份。“契约式身份”可以为法治提供区分、名分和本分,它们与通过契约建立“绝对一真实身份”和“相对一虚假身份”有关,也与德性有关。

  • 标签: 法治 德性 契约 身份 契约式身份
  • 简介:据考察,民法典编纂几乎总是在一定政治因素刺激之下浮出水面,而民法法典之形式与实质价值实现,也总是受制于一定社会政治文化条件。虽然目前中国民法法典呼声很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尚不具备制定民法典思想积淀和学术准备,更缺乏民法典发挥其内在价值社会土壤,因此,在当前政治稳定、立法权统一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急于制定一部民法典,而应该更深入地进行基础性研究。

  • 标签: 民法法典化 政治因素 价值实现
  • 简介:本文分析了日本政治捐款制度存在原因——政治家、官僚和企业相互需求、相互利用情况,阐述了日本最新修改政治资金规范法》主要内容和规定,揭示了日本政治家、官僚违反该法律主要途径,论述了日本现行政治捐款制度,并对其维护日本统治阶级利益本质及其利弊进行了定性评价。预估日本国会即使再次修订《政治资金规范法》,使政治捐款规范更加趋于严格,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该项制度造成弊端与腐败。

  • 标签: 日本 政治献金 政治捐款 自民党 政治家
  • 简介:“一国两制”对原有的宪法学知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全球背景下总结当代实践经验,提炼出一套自圆其说具有建设意义理论。本文试图为宏观理解香港政治提供一个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对峙是香港政治精神构造根本特征,是理解香港政治关键。本文所说对峙不仅仅指对峙现象,还包括对峙结构;既指向恶性对峙现象,也涵盖合法和正常对峙现象。“一国两制”是大智慧,两制对峙给国家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内含若干二律背反,造成香港管治很多难题。香港内部政治活力源于对峙精神结构,然而,香港对国家安全潜在威胁和香港社会内部政治危机也恰恰依托于对峙精神结构。在对峙结构中,我们不必奢求那种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和谐,在维持国家统一和安全前提下但求异质之合作。港人要珍惜“一国两制”之大福,不要滥用对峙结构、滥用“说不”自由和权力。

  • 标签: 对峙 “一国两制”太极图 二律背反
  • 简介:社会学大家韦伯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指其为家产制下“家父长制结构”,即君主在立法方面“绝不可能将任何可能束缚自己或其官员特权授予其他的人”,司法方面则“重视是探究实质真相,而将搜索证据程序规则置之度外……它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秩序实质原则”。

  • 标签: 古代法律 政治危机 《叫魂》 工具性 解读 皇权
  • 简介:在中国转型时期,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产生了若干积极影响和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政治参与有利于行政决策科学和及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公民对政治权威认同,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滋长,激发公民政治热情,从而有利于政治稳定;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失常现象制约着政治稳定。为此,我们要采取对策减少其负效应。

  • 标签: 中国 转型时期 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效应
  • 简介:名家是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近现代对之研究较多,但大多是集中在对名家思想中逻辑思想发掘,而忽略了对名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本文用详尽资料,从全新视角论证了名家并非人们所想象中国古代逻辑学家,指出名家思想中虽有重智与言一面,但归根结蒂它是为政治伦理服务;作者进而从名家言论著述和政治活动两个方面归结出了名家政治法律思想,并总结出了名家政治法律思想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

  • 标签: 名家 政治法律思想 逻辑学
  • 简介:法治与政治关系是法学领域经典论题。一方面,法治必然难以脱离政治而存在;另一方面,对于法律自治追求又必然会排斥政治权力。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服务大局"谈起,沿着上古到后现代法哲学视角,探讨法治与政治关系,进而对法治政治性进行了基于现实分析。政治是法治赖以生存和发展前提,同时,法治推进始终离不开政治制度。

  • 标签: 法治理念 服务大局 权力话语
  • 简介:<正>“无为”在中国至少有三重含义:首先是作为政治策略或政治“无为”,即“无为而治”;其次是作为伦理观“无为”,即“不欲不贪”道德主张等等;最后是作为宗教观念“无为”,即道、佛两教所提倡宗教修养之道。本文拟从政治角度剖析一下历史上“无为”主张及学说。

  • 标签: “无为而治” 无不为 政治观 政府 中国古代 商君书
  • 简介:如何处理司法与政治关系是一个相当敏感且颇有争议问题,对于中国司法改革,这又是一个前置性问题。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司法改革,良好政治生态是司法改革高效、健康前行必备条件,如何实现司法与政治之间平衡,则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问题。歌德曾经有一句名言:政治愚蠢应该被看作是罪行,因为它将招致千百万人苦难。在西方,传统司法法理学一直强调法律与政治分离。

  • 标签: 政治生态 司法问题 前置性 选择问题 政治问题 高效权威
  • 简介:政治哲学视角来看,私人自治具有个人性与消极性,即为一种个人自由与消极自由,而非集体自由与积极自由。私人自治原则实系国家向私人让渡部分立法权,使私人分享立法权,成为立法者,得藉其自主立法行为创设规律私人关系规范;国家虽然也要控制私人立法质量,但法定控制规范较为形式与空洞,私人立法意志而非国家意志才具有至尊地位。这同时也说明是私人意志而非国家意志才是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根源。为保障私人自治计,私法中公权力运作应保持谦抑性,这一品性对民事立法者与司法者提出了多诉诸合意机制而少运用强制工具、慎重设立强制性规范、不以分配正义为念、审慎适用不确定概念或概括条款、对强制性规范奉行严格解释规则、将私法强制性规范区分为权限规范与行为规范、重视司法形式主义价值等要求。

  • 标签: 私人自治 政治哲学 消极性 私人立法 谦抑性
  • 简介:政治建警,即公安政治建设,它如何从"务虚"向"务实"转变,其关键在于重新认识政治建警,"忠诚"教育作为政治建警一个重要维度并不原始和基本,以政治关系为基础,"嵌入"政治体系才是政治建警关键和核心。政治体系既有逻辑构成,也有历史情境。政治建警既要融入政治体系一般构成,又要面对当代历史情境。"嵌入"政治体系既可以实现"忠诚",又可以切实提高警察制度能力。这是政治建警正轨。

  • 标签: 政治建警 “忠诚” “嵌入” 政治关系 历史情境
  • 简介: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发展趋势统称。由于港澳两地思想意识、历史传统、外部干预、内部政治程度等因素不同,以及基本法设计政制模式和发展目标的些许差异,两地政治生态呈现出不同特色。

  • 标签: 政治生态 行政主导 普选 政党政治
  • 简介:<正>在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政治现象和法律现象紧密联系。它们二者关系,特别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等问题,是政治学和法学重要课题。一、政治法律对立统一对政治和法律联结悠久历史和现实势态,我们可以从政治学著作和法学著作互相联结、互相渗透、甚至极难区分现象中得到启示。我国战国时期《商君书》、《韩非子》,西欧17、18世纪

  • 标签: 法律条文 被统治阶级 政治制度 法律思想 政治学 政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