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试管法、凝胶卡法两种方法对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受者不同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的界值,为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术前抗体效价临界值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行ABO血型不相合214例肾移植受者的681例次血型抗体效价资料,A型135例次,B型168例次,O型378例次。对使用两种方法进行ABO血型IgM抗体效价测定的结果进行差异性、相关性以及一致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试管法检测结果比凝胶卡法低2个梯度(4倍稀释),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Spearman检验结果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呈显著相关(P<0.000 1),组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A型受者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一般[组内相关系数(ICC)=0.640],对于B型受者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751),而对于O型受者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ICC<0.4)。当试管法检测结果界值设定为:A型抗B效价为16、B型抗A效价为8、O型抗A与抗B效价均为8时,与之对应的凝胶卡法界值为:A型抗B效价为32、B型抗A效价为16、O型抗A和抗B效价为16。结论试管法与凝胶卡法在IgM血型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上存在相关性,凝胶卡法操作更易标准化且结果判断更客观,我们推荐使用中性凝胶卡法进行ABO血型抗体效价测定,为临床提供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可重复性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51例行allo-HSCT治疗的难治复发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81例,全相合70例。随访观察至2019年5月31日,对比两组在造血重建、总存活率、无进展生存率、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发生率、非复发死亡率、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6例受者成功植入。单倍体组粒系重建中位时间为12 d(9~27 d),巨核系重建中位时间为15 d(9~63 d),全相合组分别为12 d(9~25 d)和15 d(10~71 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P=0.30)。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1~14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在单倍体组和全相合组中,2年无进展存活率为49.4%和50.5%(P=0.577),2年总体存活率为56.7%和57.4%(P=0.963),2年累积复发率为36.6%和37.7%(P=0.836),2年非复发死亡率为22.0%和24.7%(P=0.530),Ⅲ~Ⅳ度急性GVHD(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25.9%和17.1%(P=0.208),2年慢性GVHD(cGVHD)的累及发生率为42.3%和39.6%(P=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提示Ⅲ~Ⅳ度aGVHD、移植前处于未缓解状态、预处理前乳酸脱氢酶高水平是预后不良因素,而发生cGVHD则可改善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状态及发生cGVHD均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难治复发NHL中可取得与全相合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是难治复发NHL患者无全相合供者的合适替代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9例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完成9例ABOi-KT,其中A供B型3例,B供O型3例,B供A型1例,AB供B型2例。受者血型抗体预处理方案均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联合单膜血浆置换(PE)和(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利妥昔单抗方案。观察预处理不良反应。监测预处理前后和肾移植前后受者血型抗体效价及其他相关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2例受者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口角麻木及不自主抖动,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输注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9例受者移植当天血型抗体IgM、IgG及总效价均≤1∶4,术后2周内无血型抗体效价反弹(均≤1∶8)。前3例受者术后出现肾周血肿,后6例受者更换肝素给药方式后未再出现。9例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血肌酐及估算肾小球率过滤恢复良好,4例血肌酐缓慢升高后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末次随访,移植肾存活率为100 %。结论ABOi-KT是安全、可行的,可部分缓解供肾短缺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ABOi-LT)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以1∶2的比例,将44例接受ABOi-LT的肝癌受者与88例ABO血型相容肝移植(ABOc-LT)的肝癌受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间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Oi组和ABOc组受者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89.1±36.9)和(74.8±26.2)μmol/L(P=0.001);术后第14天分别为(77.9±27.6)和(67.6±18.6)μmol/L(P=0.002)。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9.1 %和1.1 %(P=0.024),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和8.0 %(P=0.007),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52.3 %和31.8 %(P<0.001),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1 %和36.4 %(P<0.001)。ABOc组受者的术后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高于ABOi组(P<0.001)。按是否符合杭州标准进行亚组分类后显示,符合杭州标准的两组术后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差异,而在不符合杭州标准的ABOi组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及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低于ABOc组(P<0.001)。结论ABOi-LT受者术后存活率显著低于ABOc-LT受者。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其ABOi-LT预后与ABOc-LT相近;不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的ABOi-LT预后显著劣于ABOc-LT,对于此类患者在ABOi-LT前应精准评估、谨慎实施,或通过降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更多患者获得移植机会以及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9家移植中心已开展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ABOi-KT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各中心已开展ABOi-KT和同期ABO血型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c-KT)的临床资料,从组织配型、术前处理方案、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国内现阶段ABOi-KT的效果。结果342例ABOi组和779例ABOc组供、受者相比,(1)年龄、体重指数、供受者关系及术前透析等待时间等没有显著差别;(2)ABO血型:各移植中心O型受者等待名单最长,实施O型受者ABOi-KT,特别是A型给O型的比例最高;(3)HLA配型:两种手术在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类、PAR Ⅱ类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4)术前抗CD20单抗的使用根据不同时期应用方案不同;(5)外科并发症:开展ABOi-KT的早期以出血最为常见,现阶段可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与ABOc-KT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6)术后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和受者存活率均较高,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低,与ABOc-KT相当。结论ABOi-KT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各移植中心可根据需要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侧及双侧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骨桥植入术)。术后骨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侧骨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侧骨桥助听和双侧骨导助听(一侧骨桥+对侧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侧佩戴ADHEAR。单侧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5),单侧骨桥与双侧骨导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单侧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0,P<0.05),单侧骨桥与双侧骨导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环境下,双侧骨导助听显著优于单侧骨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侧骨桥植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侧骨桥植入和一侧骨桥+对侧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侧骨导助听较单侧骨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带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侧撕脱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仅修复一侧。经门诊随访,评估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带双侧与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带双侧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率对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后路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50例AIS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14,16)岁(范围13~18岁)。根据锁骨角绝对值>2°、2.5°、3°为肩失衡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等,并计算上胸弯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等指标。对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与术后肩平衡、末次随访肩平衡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术后肩失衡、末次随访肩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8个月(11,24)个月(范围6~36个月)。按三种标准判断肩平衡,术后肩失衡组患者上胸弯矫正率均明显低于肩平衡组。在CA绝对值>2°和2.5°的肩失衡标准下,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肩平衡组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大于肩失衡组。无论是哪种肩失衡标准下均发现术后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主胸弯与上胸弯矫正率比值均与术后肩平衡相关。仅在CA绝对值>3°分组中未发现术后主胸弯矫正率与术后肩平衡的相关性。且三种肩失衡标准下上胸弯矫正率与肩平衡的相关性更明显(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上胸弯矫正率是术后肩平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当主胸弯矫正率/上胸弯矫正率<1.5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肩平衡。但在末次随访中三种肩失衡标准下的分组均未显示矫正率与末次随访肩平衡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是末次随访肩失衡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1型AIS患者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及其比值与术后肩平衡有相关性,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量相匹配可以保证术后肩平衡,术后上胸弯矫正量可能是术后肩平衡的保护因素。但对于远期肩平衡,上胸弯与主胸弯矫正率的影响不明显,而上胸弯加重、躯干倾斜、腰弯加重等代偿因素将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胆管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中心采用改良内镜引流技术(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金属支架)治疗的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Bismuth Ⅱ~Ⅳ型)患者共55例,分析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内镜下双侧胆管再干预成功率、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时间。结果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金属支架技术成功率为96.4%(53/55),临床成功率为96.2%(51/53),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2%(7/53),支架中位通畅期为9.2个月(95%CI:8.0~10.3个月),双侧胆道系统的内镜再干预成功率为92.3%(12/13),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95%CI:4.7~8.8个月)。结论改良的双侧金属支架置入法治疗无法手术的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前,D2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和网膜囊外D2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可是,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人们发现,无论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都没能为胃癌患者带来肿瘤学获益,反而徒增外科学风险。这些事实,与胃癌外科的预期乃至胃肠外科的预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胃背侧系膜近侧段(PSDM)的重新论证表明,大网膜和网膜囊不是胃背侧系膜,局部生理学结构(如血管、淋巴)和病理学事件(如局部淋巴转移、第五转移)只会在PSDM内,既往手术由于不认识PSDM,而将其打破,不仅仅引发过多的术中出血,更导致癌细胞从PSDM中泄漏到手术野,为复发埋下祸根。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建议进行D2范畴内的PSDM完整切除(即D2+CME),可以同步改善患者的外科学效果和肿瘤学获益。这些PSDM相关研究的结果,解决了胃癌外科、胃肠外科乃至肿瘤外科长期以来悖论和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启了肠外系膜发现和利用的时代,由此形成的膜解剖理论,有可能使得经典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和肿瘤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得以更新和迭代升级。
简介:摘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无需对比剂即可获得组织的水分子扩散情况。然而单指数DWI无法区分组织内单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信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通过双指数曲线拟合,可以分别获得单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参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肿瘤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性。近年来,IVIM-DWI在肺部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已成为肺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肺部IVIM-DWI相关技术参数、IVIM-DWI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其在肺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简介:摘要视皮层是大脑视觉信息的处理整合中心,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存在背侧和腹侧流2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平行视觉信息通路。笔者总结了视皮层背侧通路(即where+how通路)、腹侧通路(即what通路)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二者的联系,并从视觉通路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视觉皮层背侧、腹侧平行通路的研究进展。目前2条通路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对视皮层视觉通路的视觉信息分拣处理、相互作用及通路信息传递过程编码和神经整合处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关于2条通路的临床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研究结果分歧较大,今后需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深入研究视觉疾病视通路损害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通过对视皮层背侧通路、腹侧通路做—综述,以期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相关临床眼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下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通过UBE或UE进行ULBD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资料,男36例、女46例;年龄(63.3±7.5)岁(范围47~81岁)。UBE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3.2±7.6)岁(范围47~81岁);UE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3.5±7.5)岁(范围48~8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和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手术前后的硬膜囊面积、入路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盘黄间隙减压率和骨性侧隐窝减压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组手术时间为(63.1±7.0)min、住院时间(3.9±0.9)d;UE组分别为(61.2±6.2)min、(3.7±0.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P=0.195;t=1.24,P=0.217)。UBE组的腰腿VAS由术前(7.19±0.97)分降至术后第1天(3.43±0.63)分、第7天(1.71±0.60)分、1个月(1.33±0.48)分和6个月(1.36±0.48)分(F=352.29,P<0.001);UE组的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85±0.89)分降至术后第1天(2.45±0.75)分、第7天(1.75±0.59)分、1个月(1.33±0.47)分和6个月(1.28±0.45)分(F=291.44,P<0.001)。术后第1天UBE组的腰腿痛VAS高于UE组(t=6.41,P<0.001),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6)。UBE组的ODI由术前66.62%±4.98%降至术后1个月21.81%±2.61%和6个月11.62%±2.31%(F=1991.35,P<0.001);UE组由术前64.35%±5.16%,降至术后1个月22.85%±3.26%和6个月11.15%±2.86%(F=1931.18,P<0.001)。术后UBE组的硬膜囊面积为(135.1±10.0)mm2大于UE组的(120.9±10.4)mm2(t=6.30,P<0.001)。术后UBE组的入路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为69.3°±4.9°小于UE组的94.3°±4.1°(t=-25.00,P<0.001)。两组同侧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分别为39.0%±3.0%和38.7%±3.3%(t=1.52,P=0.134),对侧分别为41.6%±3.3%和22.8%±3.2%(t=26.32,P<0.001)。两组同侧的骨性侧隐窝减压率分别为70.0%±4.8%和59.3%±3.9%(t=15.64,P<0.001),对侧分别为73.0%±3.4%和48.4%±4.3%(t=28.86,P<0.001)。UBE组同侧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侧隐窝减压率与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174;t=-1.72,P=0.096),而UE组同侧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侧隐窝减压率均大于对侧(t=28.51,P<0.001;t=13.95,P<0.001)。结论通过UE和UBE行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UB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优于UBE;而UBE能够更好地保留关节突关节,在影像学上减压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16、69、269、181例,跳跃性转移者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s=0.162,P=0.004)、肿瘤最大径>10 mm(rs=0.184,P=0.001)、被膜受侵(rs=0.135,P=0.016)、气管前淋巴结转移(rs=0.394,P<0.01)、喉前淋巴结转移(rs=0.272,P<0.01)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s=0.203,P<0.01)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存在男性、肿瘤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侧中央区淋巴结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近年来已成为脑肿瘤常规影像的重要补充,因其可同时获得脑肿瘤扩散和灌注信息,有利于更全面了解肿瘤生理病理变化及肿瘤微环境的信息。目前,IVIM已在脑肿瘤的术前诊断、分级诊断及脑胶质瘤基因型预测和预后评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将综述IVIM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