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光敏剂黑色二氧化钛b-TP-700介导的光动力学反应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固相原位热还原法成功制备b-TP-700。用31.25、62.5、125、250、500、1 000 μg/ml b-TP-700处理PC-3细胞12、24、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C-3细胞形态,判断b-TP-700对PC-3细胞的毒性。采用31.25、62.5、125、250、500 μg/ml b-TP-700处理PC-3细胞后,激光(1 W/cm,808 nm)照射细胞1、3、5、7 min,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250 μg/ml b-TP-700培养的PC-3细胞经激光照射5 min后细胞活性氧的产生情况,以未经激光照射的细胞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浓度b-TP-700处理PC-3细胞相同时间时,细胞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6、0.39、0.37,均P>0.05)。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1 000 μg/ml b-TP-700作用PC-3细胞24 h后,细胞未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也未见明显的死细胞。随着激光激发时间的延长,相同浓度b-TP-700作用的PC-3细胞活性下降。在激光激发时间相同时,随着b-TP-700浓度的增加,PC-3细胞的活性下降(均P<0.05)。在激光照射下,250 μg/ml b-TP-700作用的PC-3细胞中可以检测到明显绿色荧光,对照组细胞中几乎观察不到绿色荧光。结论新型光敏剂b-TP-700具有良好的活性氧生成能力,其介导的光动力学作用体外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MicroRNAs(miRNAs)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与靶信使RNA(mRNA)结合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儿童在早期或晚期宫内生活中暴露于麻醉剂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和成年后长期的神经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与多种机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发生有关,其中miRNAs在此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RNAs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包括全身麻醉在内的内外环境刺激反应中其表达存在差异。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布比卡因和氯胺酮等超过40个miRNA被证实在麻醉诱导的神经毒性中具有调节作用。旨在对不同麻醉剂可诱导mi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t=-3.82,P=0.021)。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肝肾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4月,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4只)和黄芩苷给药组(100、200 mg/kg,各14只),经口灌胃,1次/d,6次/周,于给药28、56 d后各组分别处死7只大鼠,称量肝脏、肾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结果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体质量、肾脏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肾小球萎缩变小、肾小管明显萎缩且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肝脏未见明显异常。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血清中BUN、CRE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100 mg/kg组各时间点和黄芩苷200 mg/kg组给药28 d后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苷给药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豆醛暴露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将24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5、4.5、8.5 mg/kg染毒组,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0.0、2.5、4.5、8.5 mg/kg体重巴豆醛溶液,每周5次,连续染毒90 d。染毒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麻醉解剖取大鼠大脑组织和肝组织。测定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及肝组织乙酰胆碱(ACh)水平;检测大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AChE活力明显降低,8.5 mg/kg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AC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GSH水平和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4.5、8.5 mg/kg染毒组IL-1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豆醛暴露可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与氧化平衡状态改变及上调大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对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截至2022年2月28日),收集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方案治疗、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预防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对照组应用安慰剂或不予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曲妥珠单抗中断治疗发生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采用RevMan 5.4软件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计量资料效应量为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共4项RCT纳入分析,包括844例患者,试验组520例,对照组3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ACEI/ARB的试验组患者LVEF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MD=1.37%,95%CI:0.49%~2.25%,P=0.002),收缩压下降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MD=-5.99 mmHg,95%CI:-9.15~-2.83 mmHg,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试验组患者因心脏毒性中断曲妥珠单抗治疗的风险低于对照组[14.4%(27/187)比26.6%(49/184),RR=0.55,95%CI:0.36~0.84,P=0.006]。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的试验组患者其他结局指标包括心脏毒性事件发生风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EI/ARB可能对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相关LVEF降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均不能降低曲妥珠单抗相关心脏毒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竹荪多糖对亚砷酸钠诱导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按体质量(80 ~ 100 g)分为对照组(n = 20,普通饲料)和建模组[n = 40,含砷饲料(50 mg/kg亚砷酸钠)]喂养12周后,检测大鼠脑砷与血砷含量(n = 10),进行砷中毒模型鉴定;成功建模后,将建模组大鼠分为竹荪多糖组(含砷饲料+ 20 ml·kg-1·bw竹荪多糖溶液灌胃)、模型组(含砷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同时保留对照组(普通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组10只,干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建模组大鼠的脑砷[(92.02 ± 13.37)μg/g]和血砷含量[(51.37 ± 19.33)μg/L]均高于对照组[(7.42 ± 3.21)μg/g、(2.74 ± 1.29)μg/L,t = - 6.91、- 6.06,均P < 0.001],砷中毒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3、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降低(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第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升高(均P < 0.05)。尼氏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杂乱无章;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增多,大部分神经元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低,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高(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高,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低(均P < 0.05);且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MDA、IL-1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竹荪多糖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改善亚砷酸钠对大鼠的神经毒性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收治且明确诊断为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8~80岁,平均(56.5±17.8)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22)。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检测血浆NGA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对比,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NGAL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NGAL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和是否需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NGAL浓度在第1天[(2 188.4±2 280.8)ng/mL比(538.2±777.4)ng/mL]、第3天[(2 045.5±2 388.8)ng/mL比(553.8±836.4)ng/mL]和第7天[(1 512.4±1 840.9)ng/mL比(192.3±410.2)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r=0.46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r=0.37)、乳酸(r=0.41)和肌酐(r=0.48)都呈正相关性(P均<0.05)。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ROC)=0.85,95% CI:0.70~0.99]高于第1天(AUROC=0.71,95%CI:0.55~0.88)和第3天(AUROC=0.72,95%CI:0.55~0.88)。第3天时肌酐和NGAL对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价值优于第1天和第7天。入院第3天时NGAL浓度(AUROC=0.80,95%CI:0.64~0.97)与肌酐水平(AUROC=0.83,95%CI:0.68~0.97)相比,前者对患者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作用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相对较低。结论对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与肌酐相比,NGAL对预测患者是否需行CRR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简介:摘要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明确砷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质。砷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分布于肝、肾、肺以及皮肤中,并对其造成损伤。而非编码RNA与砷所致神经系统紊乱、细胞坏死、生殖毒性和癌变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非编码RNA中的微小RNA(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RNAs)在砷诱导的各种疾病中的网络调控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科研成果,对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砷毒性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砷中毒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脂多糖(LPS)致脓毒性休克模型组(LPS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组(LD组)3组,每组24只。经股静脉注射LPS 20 mg/kg制备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D组于制模成功后经右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 mg/kg;Sham组和LP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和心率(HR);分别于制模后0、3、6 h各取8只大鼠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核转录因子- κB p65(NF-κB p65)表达;制模后6 h时取心肌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注射LPS后1 h大鼠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升高,6 h时显著高于Sham组;而HR无明显改变,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Lac)、剩余碱(BE)、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肌组织caspase-3和NF-κB p65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于6 h达峰值,且明显高于Sham组。脓毒性休克早期予以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后,大鼠MAP呈上升趋势,Lac、BE则缓慢下降,6 h时MAP、Lac、BE均显著低于LPS组〔MAP(mmHg,1 mmHg=0.133 kPa):98.6±7.5比106.1±8.5,Lac(mmol/L):1.29±0.08比2.42±0.37,BE(mmol/L):4.45±0.57比8.18±1.03,均P<0.05〕。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干预后3 h和6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肌组织caspase-3、NF-κB p65表达均明显低于LPS组〔血浆NT-proBNP(ng/L):3 h为2 740.56±97.31比4 425.60±743.32,6 h为2 638.81±205.12比4 993.01±373.78;心肌caspase-3/GAPDH:3 h为0.567±0.045比0.841±0.162,6 h为0.496±0.071比1.116±0.172;心肌NF-κB p65/GAPDH:3 h为0.852±0.734比1.232±0.115,6 h为0.783±0.047比1.383±0.215,均P<0.05〕。HE染色显示,LPS组心肌细胞发生断裂,炎性细胞浸润;而LD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较LPS组明显减轻。TUNEL染色显示,LPS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ham组〔(82.41±1.57)%比(5.77±0.69)%,P<0.05〕;而LD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LPS组〔(27.82±1.77)%比(82.41±1.57)%,P<0.05〕。结论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caspase-3及NF-κB p65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抑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HBO)辅助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和淋巴细胞中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HBO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分析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水平和淋巴细胞中Notch通路水平。结果HBO组总有效率[94.87%(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29/39)],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癫痫发作次数和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HBO组治疗后Th17细胞以及相关因子水平降低,而Treg细胞以及相关因子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治疗后的Th17/Treg比例和Th17相关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reg相关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tch通路水平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淋巴细胞的Notch1、Hes1和Hey1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可能是通过调节Notch通路使Th17/Treg平衡向Treg偏移,从而提高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光照与严格避光条件下三维打印光敏树脂牙列模型(简称树脂牙列模型)形态的长期稳定性。方法利用标准牙列模型数据,使用桌面三维打印机制作80副(共160个)树脂牙列模型,随机抽样分为自然光照组(40副共80个)与严格避光组(40副共80个)进行密闭储存。储存1、3、5、7、14、21、28、40、60、90 d(每组每个时间点各4副)后使用光学模型扫描仪获取树脂牙列模型三维数据,测量树脂牙列模型三维数据与标准牙列模型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即树脂牙列模型表面平均形变量。选择3项线距指标(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和牙弓长度),测量树脂牙列模型三维数据与标准牙列模型数据3项线距指标的差值,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储存时间组线距指标差值的差异。结果储存90 d内96.9%(155/160)的树脂牙列模型RMSE值未超过0.1 mm。对于相同储存时间点,两组树脂牙列模型RMS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0%(360/480)线距指标测量值与标准模型数据差值的绝对值在0.2 mm内,0.1%(3/480)超过0.5 mm,总体范围为0~0.6 mm。结论三维打印光敏树脂牙列模型在自然光照与严格避光条件下密封储存的长期形态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