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81.(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简介:6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简介: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译文]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简介: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简介:8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译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简介:9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译文】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财富只是枝节。9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简介:7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简介:5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简介:10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简介: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简介:7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简介:109.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
简介:9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色伪善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简介:104.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译文】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错误也不必再追究了。”
简介:
简介:我们的立命意味着被邀约,被赋予一种责任,要我们去关照自己以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上的万物。我们必须学会超越我们的生存现状,以便能变成我们在本体论上已注定成为的那样。
简介:“礼”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身有着非常宽泛的涵义。“礼”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各种礼仪,后来成为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以及规制人们为方式的道德规范,最终变成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对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于儒家的“礼”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重现它所含有的最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简介: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
简介:儒家以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为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儒家的人格不仅凝而为内在的德性,而且展开于外在的德行,从而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在如何达到理想的人格之境的问题上,儒家的思路大致展开于两个方面:其一以性善说为代表,着重考察了成人过程的内在根据,其二则以性恶说为代表,较多地注重于后天的习行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二者从不同侧面注意到了成人过程中的内在环节。在儒家那里,走向理想的人格之境同时又与确立一定的价值原则联系在一起。
简介:“慎独”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基本含义是指人在道德修养时所达到的内心专注与专一的状态,尤其体现在当个体面对自我时也要保持善的追求与自律,即在独处无人时做到思想和言行的谨慎不苟。尽管这种道德修养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当消解了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内涵并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后,这种自律自省的行为操守在当今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箴言
儒家箴言(连载)
儒家五圣
浅谈儒家修养
儒家论做人(下)
儒家“礼”思想辨析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儒家的人格学说
儒家“慎独”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