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今社会,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显著,而不平等的教育边界的存在则使教育的这一功能成为社会对部分人的偏爱。教育边界的产生源于先赋性的教育制度安排与后致性的社会分类的共谋,而自我的类别化、群体排斥以及不平等边界的正当化机制则使已生成的边界获得进一步强化,从而使教育不平等的基础从对教育权益占有的外在显性表现,转向了以身份为标记的内在的、隐性的深层根源。被标签化了的身份的错误建构使教育不平等成为完全而持久的教育不平等。对不平等边界的消除企图通过身份模式以根除社会偏见得以实现是表面的,也是天真的,而基于地位模式的参与平等理念则为教育平等的实现带来了曙光。
简介:〔摘要〕在教学中采取对话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简介: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以教育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工具,使用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分析方法,讨论中国教育结果不平等地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关注"均值的差异"不同,本文讨论的是"差异的差异",即教育不平等的内部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入学队列的影响之后,教育扩展会带来教育不平等下降的结论依然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不平等更严重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不平等的作用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不平等水平是逐渐降低的,1978年以后入学队列的教育不平等水平相对与其他入学队列来说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