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一何谓现代主义?——尽管络绎不绝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各种阐释仍然没有一个尽头。这首先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于现代主义的久久震惊。现代主义放肆地践踏传统,亵渎经典和大师,并且企图在文化废墟之上重铸一批面目怪异的语言产品。迄今为止,还是有许多人回不过神来:这一只横冲直撞的怪物从哪里跑出来?现代主义起源于什么时候?1880年,1910年,1915年,抑或是1900年①?现代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文化类型具有哪些特征?现代主义运动分解为几条线索,如何与现代社会互动?另外,现代主义结束了吗?现代主义是被大众抛弃了,还是意外地成为自己所鄙视的经典?显然,这一批问题极为复杂,视域的转换或者历史资料的积累将不断地修正既有的结论,甚至派生出另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

  • 标签: 现代主义 个人主义 现代性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运动分解
  • 简介:<正>最近几年来,散文诗这一文学形式日趋活跃起来,读者亦渐趋增多。这当然是好事。然而,从事这“小玩意儿工种”的作者们眉头却愈皱愈紧,整日价怨天忧人,诅咒文学界(当然主要是报刊的编辑老爷)的不

  • 标签: 散文诗 文学界 社会生活 作品 报告文学 小说
  • 简介:人主义思潮自上世纪初舶来中国以后,就长期处在被误读的状态,最常见的对个人主义的误读就是把它窄化为“自私”的代名词。本文在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质内涵加以客观还原的基础上,以张爱玲的小说名篇《倾城之恋》为个案,具体分析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变形”及其所衍生的生存价值问题。

  • 标签: 主体性 个人主义 文化传递 变形 张爱玲
  • 简介:<正>一“主体”曾经作为一个光芒耀眼的概念投入当代文学。主体的提出让人重温到了文学的浪漫气质,重温到了文学的一种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许多人对于主体的解释、界说以及使用范围并不一致,但是,这个概念对于当代文学的基本涵义却不难阐明:主体的强调意味着人是文学的灵魂,人的存在是文学的起点、对象与终点。文学应当拒绝将人看作物——这不仅是指作家所虚构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指从事文学写作的作家本人。显而易见,主体理论衔接上了“文学是人学”这个由来已久的命题;而且,诸如个性、生命、无意识这些新兴的概念也

  • 标签: 语言崇拜 当代文学 作家 文学批评 外部世界 浪漫气质
  • 简介:<正>一、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重要的资质,这就是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创造主体的一种优秀的个性特征,更为重要的它是创造主体对客体(生活)把握的重要能力。人类与客观现实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系,就一般而言,这种关系

  • 标签: 主体心理 感受能力 现实生活 个性特征 艺术直觉 情绪记忆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我们生存在意义世界中,而意义世界是复合的。其一部分实践世界,是意识与物世界叠合而成;而其余部分的意义世界,则是意识构成的思维世界,它的组成部分(筹划、范畴、艺术、游戏、幻想、梦境)离实践世界渐行渐远。艺术和游戏的内容是比喻性地借用实践经验,但是它们在符意上对现实不透明,在符用上没有实践用途。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不断被"次生实践化":崇高化、商品化、学理化,由此构成一个符号修辞的四体演进序列。学理化是对艺术与游戏的反思,是一种反讽式思维,走向了艺术与游戏精神的反面。

  • 标签: 意义世界 意识 艺术 游戏 次生实践化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黄楠森谷方同志的新作《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的专著,说它全面,因为它不仅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在文化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问题 社会性 主客合一 全面分析
  • 简介:在歌剧理论建设严重滞后于歌剧创作实践的当下,居其宏先生出于一个歌剧理论家的责任和对中国歌剧事业的使命感,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潜心笔耕,奉献出一部极具学术和开创性的著作--《歌剧美学论纲》(下简称《论纲》)。正如作者在出版自序中所强调:《论纲》写作于1992年,完成于1999年初。基于当时中国歌剧的实际情况,其基本任务是将流行的歌剧思维从过去漠视歌剧规律、从《白毛女》传统模式化的巢穴中解放出来,这也是《论纲》在当时所强调的理论重点。

  • 标签: 戏剧 音乐
  • 简介: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系统评论──读谷方同志《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杨柄一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最近十余年,主体性实践哲学或曰人类学本体论在中国思想界占有很大的市场。它被颂扬为“创造性的启蒙哲学”,“这一哲学建构不仅是面向中国的,而且是面向世界的”。这...

  • 标签: 实践哲学 李泽厚 主体性哲学 社会主义性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世界观
  • 简介:文学作品中千姿百态的女子形象客观地向我们解析着中国女子社会地位的变迁。在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期,女子为生存而劳碌,承担着种族繁衍的社会责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女子在礼教的束缚之下,一直处于受奴役的地位;近现代以来,因女学堂的兴办,接受教育的女子开始为自身权益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女子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真正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 标签: 文学作品 女子命运 变迁
  • 简介:中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由帝制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宏大主体建构的洪流之中,并在1980年代获得族别文化主体的自觉,又于接踵而来的全球性资讯文化一体化的浪潮里产生了认同的危机。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发生了转移。作为中国文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多样性主体选择的可能:以差异性的表述描绘了同一性的中国,正是多元的主体建构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 标签: 少数族裔文学 文化认同 主体 同一性 多元化
  • 简介:<正>欣赏愉悦的获得——作品客体向接受主体的转化被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旦获得物质特性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社会和个人的接受对象,是作家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和手段。在此交流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相接触,新的矛盾运动再次展开。

  • 标签: 作品 辩证运动 文学创造 接受主体 主体与客体 文学接受
  • 简介:<正>邢贲思在《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上发表文章说,不能离开生活源泉谈主体性。文章指出,《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类文章,把主体性和生活源泉绝对对立起来,对前者竭力抬高,对后者竭力排斥,实质上宣扬了一种唯心主义的文艺观。主体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应当充分肯定。首先,文艺作品的对象虽是生活,但来自生活的素材并不是艺术品,这些素材只有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才可能成为艺术品。这种加工、提炼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

  • 标签: 生活源泉 主体性 素材 作家 艺术品 文艺观
  • 简介:<正>悲剧快感发生的主体生理心理机制问题,一向被人们当作一个美学难题。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决定论原理: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精神与肉体是互相统一的。这就启发我们,悲剧快感发生也应该可以从人类的生理心理机制方面找到说明。达尔文早就推想人类审美快

  • 标签: 悲剧快感 现代心理学理论 精神活动 生理机制 大脑皮层 达尔文
  • 简介:语法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语言教学的内容,还是语言课程及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语法教学都是关键。维语中的语法教学,以及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表达,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效率。但同时,对于语法教学的地位并非是语言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语言教学。为此,本文将从维、汉语教学实践中,从语法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展开探讨,并提出树立正确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观的建议,帮助学生从目的语的理解中来提升学习实效。

  • 标签: 语法教学 第二语言 维语教学 地位
  • 简介:“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性质以及对文学主体论本身若干方面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文学主体性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确立中国状况下的现代性追求——从“年轻”到“成熟”——的理论架构,不仅是对文学主体论的价值诉求进行判断和认定的需要,在更为阔大的视域内它也表现出谋求、塑造与营构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身份的理论努力。

  • 标签: 文学主体性理论 现代性价值诉求 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 主体性身份
  • 简介: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学者仍待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语言障碍、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学者缺乏自信等等,都只是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学世界秩序图式和文学公共领域视角探讨中西人文交流的关键问题。

  • 标签: 文学公共领域 世界秩序 人文交流 重构 学科对话 中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