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思想体系中观照《鲁滨逊漂流记》,认为鲁滨逊是代表着启蒙意识形态的神话,其背后的真理是为启蒙意识形态服务的隐喻,而鲁滨逊则集中体现了现代思想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理性至上原则以及对自给自足主体性的崇拜。在肯定启蒙的成就的前提下,本文旨在从批判的角度观照这两个核心价值,以反思启蒙,提出理性至上原则有可能造成人的异化,同时它还为鲁滨逊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及殖民行为提供理据,而对自给自足主体性的崇拜则成为现代人傲慢的根源。

  • 标签: 鲁滨逊 神话 启蒙 理性 主体性
  • 简介:房地产游戏规则失范、发展模式的畸形最终引发巨大的公共危机以及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最近推出了新国六条及其细则,开始实施新一轮严厉的"房产新政"。

  • 标签: 主义基础上 基础上政府 政府机会主义
  • 简介:李小龙的截拳道.地头力作为一种突破性思维,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结果出发”,不要从你掌控的资源出发和你的能力出发:二是一种整体思维,一种不是把事物割裂开来的认知.一种在关系中反求诸己的睿智:三是“单纯化思维”,不把事情想复杂了,把注意力锁定在目标上。突破性思维,想想都很简单,可实操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近日在远大空调内训,我出了个游戏题:“谁能在10秒钟之内把手举得最高?”我一再关照,要学着用从结果出发、整体感、单纯化三个纬度想问题。

  • 标签: 潜意识 突破性思维 触发 整体思维 远大空调 单纯化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的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的可能性,这里和解的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的冲突性,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的走向做出积极的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
  • 简介:<正>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怀有一种强烈的自觉性意识,它表现为对生命自觉地关怀和热爱。赛珍珠怀着对养育自己三十多年的中国的热爱,视中国普通农民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以自己强烈的生命体验意识到了占旧中国五分之四人口的普通农民的生命存在,把他们视作中国“巨大而强劲的生命漩涡”,深刻而细致地反映了中国农民丰富而独特的生命观,并密切地关注他们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融进了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发展他们健康的生命力的愿望,以及自己对完满生命境界的思考。作者以博大的人道主义的胸襟密切地关怀着生命,使得《大地》浸润于沉稳而宽博的生命意识之流中。

  • 标签: 《大地》 赛珍珠 生命意识 中国农民 中国小说 生命力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流"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流"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李强诗歌中表现出的质朴的浪漫、轻盈的思考、琐碎的诗意以无限贴近生活的方式均匀散布在诗歌框架中,具体呈现为风、草木、萤火、泥土、雪地等自然意象的大量使用,草木枯荣、时间短长、哀与喜、痛苦与欢乐种种人生况味闪烁着诗人向上而充盈的生命意识。李强的诗歌常对所经历的世界表达关注、欣赏、热爱,除了张扬生命礼赞外也常隐含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面对苦难和痛楚,人除了一蹶不振,还可以选择坚强,过去已逝,未来可期,这也是始终飘扬于李强诗歌意象上的一面生命旗帜和标签。

  • 标签: 李强 意象 生命意识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后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本文从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和李健孙的小说创作出发,分析华裔文学中男子主体性的缺乏,历史的断层以及由此遭到的排斥.通过寻找理想的父亲形象和重塑华裔的阳刚之气,赵健秀和李健孙重新确立了华裔男子的主地位.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男作家 主体意识 赵健秀 李健孙 小说创作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正>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问世百多年来,尽管人们对它的总体认识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对主人公爱玛的评价却基本趋向一致,即认为她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耽于物欲和淫乐,攀“龙”附“凤”,是只“徒有羽毛的山鸡”。我觉得,这种观点尽管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商榷之处。实际上爱玛有许多要求是合理的,她身上的某些特质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了女性意识,对比我们应给以充分的理解。一、爱玛的激情,体现了女性的个性特

  • 标签: 女性意识 包法利夫人 爱玛 长篇小说 爱情理想 丈夫
  • 简介:本文以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意识渗透出的遁世心态为切入点,从张爱玲文本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显示出的遁世心态以及张爱玲遁世思想形成的根源三个方面,梳理其文本的重要思想特质,对张爱玲创作中表现出的"遁世心态"进行解析。

  • 标签: 张爱玲 悲剧意识 遁世心态
  • 简介:加勒比女作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以夏洛特·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为故事蓝本重写或“回写”了罗彻斯特先生的前妻,疯女人安托瓦内特/伯莎的故事。作家采用了双重乃至多重声音交替叙述的策略,使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伯莎从被表述的他者变成说话的主体。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解开了《简·爱》中那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耳女子的疯狂之谜,而且折射出身为克里奥耳女作家的里斯本人的身份危机感。小说是对存在于现实中和文本中的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的双重反抗,通过这种后殖民的反话语实践,里斯试图重构她本人(以及与她有着同样命运的克里奥耳人)在殖民时代破碎的个人身份和文化身份。

  • 标签: 简·里斯《藻海无边》 叙事策略 文化身份
  • 简介:<正>对人心的直接描写也许是小说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最根本的特征。‘小说’原意为虚构,而真正虚构的内容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潜意识。作家不能如希腊神蒙努斯要求的那样,在人胸膛上开个窗洞,以窥探人心奥秘。他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进行虚构,而描写外部行动场景则可根据

  • 标签: 第三人称叙述者 小说艺术 心理描写 潜意识 小说家 思想感情
  • 简介:本文探讨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法律希望对身体与欲望进行规范从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最终以欲望——确切地说,是男性的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生物特性因而不可抑制地胜出而告终。这也宣告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冲破政治力量的束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然而,在法律与欲望的交锋中,男性的性欲望被构建为自然的、生物的、毋庸置疑的,而女性的身体与欲望却成为了斗争的场所、手段与目的而被物化。随着莎翁作品走上神坛,上述性意识形态也在前意识层面成为毋庸置疑的生物特性及社会现实,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延续着不平等的男女等级社会。只有解构被构建为普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背后的性别歧视,才能构建非男权的本位知识。

  • 标签: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法律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人来自何方,去向何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在宇宙间的根本处境是什么?短暂的生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忧患、烦恼与焦虑,生命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

  • 标签: 庄子 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 悲剧精神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物"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与"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与"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