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阐述了"喎囊海"(Vaiznaegzhaij)祭祀仪式的成因、程序内容及音乐特点,分析该仪式与音乐的民俗特质,从而更好地探究了壮族"喎囊海"(Vaiznaegzhaij)祭祀仪式的信仰文化及艺术价值。
简介:1909年12月6日生,取名阳焕。广西桂林市郊芦笛岩下庙门前村(今新华村)人。其父阳方熙(字鹤轩)是一名中医,喜爱字画,藏有书画册页、芥子园画谱等,在桂林市内阳桥头开了一间“阳万和堂”的中药铺。太阳出生前数天,其父病故。兄长二人、姐一人均由其母阳阳氏(阳正贞)抚育成人。1917—1919年进桂林模范小学。自幼喜爱图画,拜私塾老师董任辅学习书画。1924年考入省立桂林第二师范学校。从美术教师帅础坚接受最初的西画教育。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画、演文明戏、写墙报、传单,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大屠杀后,桂林也处在白色吸怖之中。当年秋天,根据组织
简介: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巫风犹盛,人们一直崇尚巫祭淫祀,保留着较多原始巫祀的仪式。巫觋乐人是湘西历史上以演绎祭祀歌舞为职业的群体。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巫觋乐人制度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湘西官庙祭祀音乐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并一直延续至清代雍乾时期。清雍乾年间,清王朝在湘西重新修缮官庙,继续实行巫覡乐人制度,主要是为了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从而达到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统治的目的。湘西巫觋乐人制度的延续实施与官庙祭祀礼仪重新建立后,中央王朝对巫觋乐人和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是对巫觋乐人以及官庙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
简介:以往的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以无声的影像资料为研究起点,引起对于视觉人类学信息残缺的质疑,加之田野调查过程中“身体凝视”与互动仪式的切身体验,引发音乐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与反思,因而有必要提出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的构想,以及关注看、听、嗅、尝、触多种感官经验与个体体验的研究模式。“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需要音乐文化认知过程的“三层次”:底层立足于对表象的“全息式”感知,着眼于近景;中间层次关注情感体验与“互主体”间的情感互动,着眼于中景,强调在仪式中音乐和情感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第三层次是对于概念、信仰、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理想的“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应追求全息式的生理感知、全身心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