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代上海是昆剧艺人的重要集中地,又是昆剧演出进一步市场化的窗口。对于近代上海昆曲传播接受的状况,文人日记作了翔实的记录。从文人日记可以看出,上海戏馆的兴盛,为昆剧演出提供了场所,特别是三雅园这样专演昆剧的戏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上海或寓居上海的文人,看起或谈起昆剧,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昆剧对文人浸染之深。昆剧的衰落恰逢京剧的兴盛,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昆剧、京剧的审美特质又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喜爱戏曲的文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孙宝王宣和张聊公在日记中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近代上海昆剧的传播接受,还有一条特殊的途径,那就是将昆剧剧目改编为京剧剧目上演。汪笑侬改编上演《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对此,文人日记也有所记述和评论,足以启发人们的思考。
简介:从闽剧、到传奇闽剧,不难发现,林瑞武先生执着地以福州人自有的戏剧样式,连缀出一个闪动着福州地方文化气质的福州男人系列.然而,剧在整体剧式样貌上完全不同于前二者,表现出了剧作家明确、清晰的戏曲美学观念,那就是他近年来对戏剧与文学关系深入思考的结果."作为戏剧的文学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迥乎不同的,戏曲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样式,它的文学性应融合、融化在戏剧(曲)性里,反对戏曲一般文本意义上的文学化,强调戏曲的戏剧性、传奇性与民间性,重视戏曲的舞台性或可演、可看性.因而,首先在文人题材的选择上,必然关照、注重其传奇性、可看性,既能显现出人物自有的文人禀赋又能使情节好看、奇特,即着重于文人性与传奇性、民间性的交融,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剧作家对自我的一个艰辛挑战.可以说,剧有着丰富文人形象,丰富福州男人形象,丰富闽剧样式的重大"企图".
简介:戏曲与大众是剧坛永恒的话题,文人审美意识与大众审美意识的对位,是戏曲界人士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调整的今天,戏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却逐渐冷落了大众审美意识,陷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危机之中。创作者的种种努力,似乎很难唤起欣赏者的欣赏热情,亦难摆脱戏曲生存的窘境。如此状况,虽然使创作者疲惫而扫兴,却极少有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喟。许多作者带着迷惘与焦灼,重新修正自己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创作态度,急迫而振奋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期望戏曲的状况能够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机。有的热衷于追逐现代艺术潮流,从主题到结构、从故事到
简介:在泉州这个古老而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它标志性的红墙建筑.它既暗合了地域性的审美心理.又代表了其古典的传统承传;然而,据古代中国建筑的礼制,红墙本来只有皇家或庙宇才允许使用的.满城的红墙;和千年的文庙正好象征了逾礼与尊古并存的闽南文化。与建筑不同的是.闽南文化与其所孕育出来的艺术不是稳固的、显现的、较难消亡的东西.梨园戏与其它戏曲姊妹艺术被列为非物质遗产.在看似风光热闹地被保护现状下.“遗产”这一核心内容反而可能掩盖住了——既为“遗产”只要一不小心就难逃消亡的结局.一旦没有梨园戏的传统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梨园戏只会成为历史.哪怕有如《董生与李氏》这样的优秀精品。
简介:布莱希特假设,幻觉戏剧本身即是作为纪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史诗剧场的间离效果能够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观众从戏剧与意识形态的幻觉中分离出来。阿尔托认为,流行的所谓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不过是现代文明伪善与迷幻的舞台形式,残酷戏剧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打破这一弥漫整个社会的幻梦,引起疗救。布鲁克试图在反抗流行戏剧与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结合阿尔托与布莱希特,不仅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可以分享的意识形态批判基点,还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共同指向的现代戏剧作为人的集体精神仪式的创造方向。戏剧是一种打破现代文明意识形态幻象的精神仪式,它以美学解放的方式超越意识形态霸权,给人一种精神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