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十九和二十世纪更替之期,清政府统治日益走向腐朽和没落,各个政治集团应运而生。为实践各自的政治主张,每个政治集团纷纷重视舆论宣传。'正当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竭力鼓吹‘小说界革命’,号召小说为维新政治和改良社会服务的时候,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不甘示弱,很快注重小说的创作和翻译,并努力在小说

  • 标签: 革命派 小说理论 政治集团 小说观 资产阶级改良派 小说界革命
  • 简介:左宗棠小时候,父母都没了,家里又穷,他是被亲戚接济着长大的。他特别地用功,似乎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可以后连续三次参加考试都没中进士,其中有一次竟然是因为湖南的名额多了一个,而湖北的名额少了一个,所以硬把左宗棠的试卷撤了下来换了一个湖北人。但左宗棠不愧是左宗棠,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 标签: 左宗棠 晚清 湖北人 名额
  • 简介:<正>从清嘉庆以降,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开始由乾嘉盛世走向晚清乱世。从道(光)咸(丰)到同(治)光(绪)的五六十年间,是中国经世实学思想的高涨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实学通向近代“新学”的转型时期。晚清时期的经世实学,虽然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但是根据晚清实学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道、咸经世派的实学思潮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洋务派的实学思潮。道、咸经世派与洋务派的实学思想之间,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变异性,使晚清经世实学呈现出五

  • 标签: 经世实学 洋务派 六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 经世派 晚清时期
  • 简介:<正>研究晚清海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纯粹军事意义上的海疆防御思想,核心是对制海权的认识;海军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核心是建立怎样一支海军,国家战略中对海洋事业的认识和追求,核心是需不需要拥有将利用海洋和保卫国家利益综合一体的海上力量。为了探索这几个层面的思想,本文还尝试对中国人的海洋观进行历史的考察。

  • 标签: 思想研究 海防思想 制海权 海防建设 清政府 李鸿章
  • 简介:1867年,京剧传播到上海,迅速盛行,成为晚清上海城市流行艺术。戏园观剧是上海市民闲暇生活重要部分,捧角和玩票也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消遣;京剧女伶滥觞于上海,女伶登上城市戏剧舞台是晚清上海女性解放的重大成就;京剧及伶人与晚清上海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京剧被赋予启迪民众的重任,伶人被视为教育民众的大师。以京剧为经纬可以勾勒出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色彩斑驳的图画。

  • 标签: 京剧 上海 城市娱乐 京剧女伶 女性解放 社会变革
  • 简介:俞春如,名煦牲,字和卿,晚号舂庐。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74年,终年87岁,是瑞安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

  • 标签: 学者俞春如 晚清 清学者
  • 简介:民间慈善组织(包括善堂、善社、医院)的兴建是广州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先后设立于广州的善堂至少有17家以上,其中润身社善堂、爱育善堂、两粤广仁善堂、广济医院、方便医院、惠行医院、述善善堂、明善善堂便是清末民初广州著名一时的“九善堂”。一时设立善堂之风蔚然,无怪乎时人评日“今日之办慈善事业者,已成社会之一般趋势矣。”

  • 标签: 清朝末年 广州市 民间慈善组织 善堂 管理体制
  • 简介:晚清山东灾荒严重,灾荒发生后,清政府即派官员赴灾区勘灾,审户,实施救治。当时主要采取施赈、调粟、养恤、除害、遣返灾民回籍、赎地贷给籽种、蠲缓赋税、禁止酿酒等善后措施,以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办理仓储、开垦荒地等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对救治晚清山东灾荒发挥了积极作用。腐败的吏治使晚清山东官赈救荒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晚清政府毕竟担负了山东赈灾救荒的重任,发挥着主导作用。

  • 标签: 晚清政府 山东 赈灾救荒
  • 简介:广学会初名“同文书会”,1887年11月1日由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外交人员和外商在上海联合创立,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R.赫德担任第一任董事长,韦廉臣、李提摩太等先后任督办。

  • 标签: 广学会 西学传播 晚清 新教传教士 外交人员 中国海关
  • 简介:<正>王国维在一篇为沈曾植祝七十寿的序文中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隆)嘉(庆),一变也;道(光)咸(丰)以降,一变也。“顺(治)康(熙)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求之经史,得其本源,而实学以兴。雍(正)乾(隆)以后,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复视为经世之具,而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道(光)咸(丰)以降,途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

  • 标签: 《书目答问》 王国维 何绍基 张之洞 学术三变 年谱
  • 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旧有书院进行了整理、重修和扩大,并先后开设了数处新书院,成为传统书院在天津的鼎盛时期。在晚清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天津书院知识与学术取向也发生了变动,由张佩纶、李慈铭、叶昌炽等人先后主持的问津书院学海堂经古课,倡导经史实学,影响渐次及于天津各书院。与此同时,西学也逐渐被纳入书院考课,并出现了专门的西学书院——中西书院。晚清天津书院的发展和变革,是天津城市文化变迁的重要象征。

  • 标签: 书院 实学 西学 城市文化
  • 简介:中国传说中早有“顺风耳”的神话,表达了古人对万里之遥却能瞬问互通消息的盼望;早有关于“日行千里”、甚至“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种种故事,表达了古人对万里之遥却能即刻到达的憧憬。

  • 标签: 性质 铁路 电报 晚清 万里 古人
  • 简介:平台初期,清廷因台湾新纳版图,尚注重挑选贤良之士任台,台湾吏治状况较佳。但康熙末年特别是乾隆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变乱时起,全国各地吏治皆日趋糜烂,台湾孤悬海外,吏治败坏状况尤其严重。乾隆年间台湾贪污现象极为普遍,知府孙景燧、台防同知刘享基、台湾县知县程峻、署诸罗县事董启延、署诸罗县事唐镒等等尤为声名狼籍。道光年间,台湾道徐宗干在致友人信中亦说:“各省吏治之坏,至闽而极;闽中吏治之坏,至台湾而极。”

  • 标签: 清朝末年 吏治状况 洋务新政 政治制度 台湾省 腐败现象
  • 简介:清末"新政"直接催生了近代社会职业的多向分化,从而给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清末废科兴学现象的出现,促使教育场域由科场场域向学校场域转型。在这场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湖南绅士也和全国的绅士一样开始了由旧文化资本的占有者向新文化资本的占有者的转变,主导了清末湖南的教育改革。但是,由于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心态各异,因而其转变的程度有高有低,使得湖南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复古与求新、变形与变体的矛盾冲突。

  • 标签: 湖南绅士 文化资本 教育改革
  • 简介:外国人初到中国,有三件事会特别不习惯。街上所有的人几乎都是男的;所有的男人都留辫子;所有的男人看上去都一样。对女性的隔离,对外国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其他的东方国家对此更为严格。

  • 标签: 外国人 民俗 晚清 人眼 东方国家 男人
  • 简介:教案是晚清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参与此类事件交涉的外国使领中,阿礼国(RutherfordMock,1809-1897)格外引人注目。阿礼国,英国外交官,1844年11月至1858年12月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和广州领事;1859年至1865年任驻日公使;1865年12月7日至1869年11月1日任驻华公使。阿礼国是晚清列强来华使领中较早干涉教案的人。

  • 标签: 晚清教案 阿礼国 驻日公使 外交史 外交官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