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简介:字书为各时代文字整理的代表性著作,其在历朝历代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关系到彼时文字的规范、学术的齐一。甚至是思想的统整。而字书之兴起,目的既然有很大的成分是在一统当代用字,那么对于标准字形的确立与大量异体字的整理便成了字书编纂的主要工作。但从历来字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字书在整理文字时对异体字所作的正、古、俗、通、讹……等属性归类时有着很大的出入,同时也多未针对这些分类作具体的界定,其意涵模糊不清。使得后世在看待这些字书时,常对其文字属性的分类无所适从,甚至无法理解。敦煌写卷S.388载有字样书《正名要录》,此书约完成于贞观年间,较诸《干禄字书》要早上数十年。其书体例颇与其它唐代字样书不同,又全然没有任何序跋说解,在文字属性归类上有其特异之处。今以之为对象针对其文字属性的归类方式及意涵上进行探索,试图还原作者之编纂意旨,一方面为唐代字样书的发展下一脚注,另一方面也希望此一议题的探讨有助于当今文字的整理与规范。
简介:上篇刘岩:霍德教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在这次访谈中我想跟您谈谈您有关后过程考古学的观点、您个人的一些理论思考以及您个人的一些学术经历。我想,通过这次对话,能够让中国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您的思想。在中国,考古学界一般是通过您的著作《阅读过去》(HodderandHutson2003)以及布鲁斯·特里格(BruceTrigger)的著作《考古学思想史》(Trigger2006)了解到您的。虽然您的著作《阅读过去》已经有了中译本,但大部分中国学者仅仅通过一、两本书还不能够完全透彻理解您的思想。而且在中国,后过程考古学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
简介:本省易县城东南有燕下都故城,城址内外历年有古文物出土。农民耕作及伐土时,往往发现古物。武阳台、练台、北董、高陌、周任、沈村、故安城一带每年出土不少古物。五十年前,在大风大雨之后,铜镞、印玺、古币多暴露地面,妇孺争相采集,售于绘画着古物图象幌子的打锣小贩保定谢洛好等。北京东琉璃厂云松阁李庆和兄弟常年住在这里收购,掉手转卖。清道光、咸丰间曾出土大量明刀(见《古泉汇》);光绪十九年出土齐侯四器,为盛铎所得,转售纽约艺术博物馆。民国三年端阳节,北董薛姓在老姥台东取土,掘得重36斤,长0.65米的铜龙(俗呼“小金牛”),商人争夺,脱落尾部,为姚桂芳攫去,经中高村冯化南介绍,以400元售于保定,转售比利时斯托莱克(A.Stoclet),自是引起外国文化间谍注意。美国毕霞波曾驾驶飞机拍照燕故都鸟瞰图,拟勾结劣绅在此盗掘,经人民反对而未逞。二十年代,古物保管委员会北京大学马衡教授为了防止外人盗掘,倡议勘察发掘。1930年试掘,颇有收获。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文化单位重加勘察,1961年国务院定燕下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燕下都文物,大部分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一部分藏北大考古学系及易县燕下都保管所,是考古学的珍贵材料。我自1929年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会?
简介:安阳殷墟的发现将我国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以前,这不仅提高了我国古代文献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夏商周考古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已知点.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点,在探索中国古老文明的漫漫征途上艰难跋涉,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考古事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衡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有幸采访了这位杰出的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