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体为例,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将军庙盆地,依次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更新统大部缺失,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海底上发育深水牵引流形成各种床形单元,包括等深岩丘及大型沉积物波在内不同床形单元有规律组合在起,对于此类床形组合的确切形成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本文经详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进展:①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海底上大型沉积物波各组成单元成因作出较为合理解释,向深海方向传播内波可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大型沉积物波;②在等深流上覆低密度水体之间界面上具备产生大规模界面内波条件;③某些底流成因床形单元组合属于等深流等深流所引发内波联合作用产物,首次提出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概念;④在现代海底上及古代地层记录均发现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实例;⑤建立了个古代地层记录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综合模式。

  • 标签: 深水牵引流 床形单元 内波理论 等深岩丘 沉积物波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碎屑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碳酸盐岩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叠层石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和1个较大湖泊,生活着大量叶肢介。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和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般活动在浅水水域,如坑塘和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和环境研究恢复他们古生态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通过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岁月,从1926年走到2016年还不足百年,很短,时间长河在向前延伸着;人生,从1岁走到90岁尚不满百岁,不长,生命历程在向前行进着。在冯增昭教授九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在追寻他脚步同时,也在追寻着他梦想,追寻着他高度,仰望位年近九旬老人,仍在为梦想而奋斗辉煌历程。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书籍推介 卷首语 冯增昭教授
  • 简介:砂岩侵入体系普遍地质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地学界重视,但对其形成机理探讨较少。作者及研究团队通过设计套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来简化模拟3层地层结构砂岩侵入体系形成和演化过程。在之前模拟实验(实验变量为顶层沉积物厚度、进水管结构)结果基础上,进步考察了地形坡度实验结果影响,并砂岩侵入体系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过程,共观察到7不同形态不同样式管道,并实验过程压力变化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分析认为:盖层厚度越大,压力下降速度越慢,越不利于压力释放;随着实验继续进行,砂岩侵入体最终会转化为砂岩喷出体并喷出地表;不稳定地形有利于触发疏松沉积物发生变形。实验表明,超压砂岩侵入体发生最重要条件之,沉积盆地中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2主要机制。

  • 标签: 流化 超压 物理模拟 砂岩侵入体系 形成机理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截至2014年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在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作者表示衷心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西藏改则县热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识别出11主要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藻颗粒灰岩、多种类型鲕粒灰岩、单类型鲕粒灰岩、球粒泥粒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根据岩石特征及组合类型可划分为5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礁相,它们共同构成了日于配错组4个有序海侵-海退旋回,整体显现出海侵相序结构。

  • 标签: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在全国1723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在全国1946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在全国1576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在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古环境信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在古地理学这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