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应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及挫折应对方面存在的独特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显著提升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不仅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简介:目的探究影响皖西农村地区留守村民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可能因素,为该地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样安徽六安市的3个乡镇共18个行政村的40~70岁留守居民。现场调查分为问卷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和生活习惯等内容;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身高和体重等内容;数据录入使用软件EpiData3.1,数据处理分析使用软件EXCEL2007和SPSS16.0,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共调查居民4040人,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史、醉酒史、饮食偏咸和常吃腌制食品对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饮食偏咸、饮食不规律和常吃腌制食品是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而增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要重视对其他可能危险因素的探究。
简介:摘要通过对朝阳市龙城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分析留守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适用留守儿童的计划免疫策略,加强留守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保障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7~15岁)对南充市阆中金城中心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农村特殊家庭(一般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的家庭等等)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量。其中49例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设为(干预组)和75例非留守儿童设为(对照组)二组的年龄和性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予以为期30周的心理干预,随后两组重测心理测验.结果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显著增多(P<0.01).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明显减少,(P>0.05).结论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情绪,促进健康成长.
简介: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诈病症状倾向,探讨诈病症状倾向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留守情况问卷,诈病症状倾向调查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随机选取安徽省宿州市6所农村中小学36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诈病症状倾向检出率达61.5%。诈病症状倾向检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评分较未检出者低(焦虑总分分别为:46.34±12.62,40.30±10.62,t=4.606,P<0.01),诈病症状倾向儿童的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发现率高于正常儿童(P<0.01)。父母与留守儿童见面频次和联系频率是诈病症状倾向的影响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诈病症状倾向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产生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简介:目的了解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情况及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级整群抽样方法,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个县抽取符合要求的1260名留守老年人,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功能等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率为10.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851,95%CI:2.233~3.642)、少数民族(OR=1.486,95%CI:1.029~2.174)、患慢性病(OR=1.246,95%CI:1.047~1.482)、与家人关系差(OR=1.835,95%CI:1.397~2.409)等因素是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收入高(OR=0.657,95%CI:0.494~0.876)、文化程度高(OR=0.723,95%CI:0.559~0.935)是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率高,少数民族留守老年人为高危人群,建议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等预防性措施,延缓或减少其日常生活功能下降或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