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肠道微生物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控和中枢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脑发育、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通过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和激素、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其他更多生态位、途径的双向相互作用,即是“微生物-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MGB轴可以影响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行为,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当前症状,或有助于治疗和恢复。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作用的研究进展,这些动物实验 和临床研究涉及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简介:[摘要]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医学诊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疗的效果。在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以抗原、抗体为代表原材料的质量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分子相互作用作为物质间的基本作用之一,在体外诊断试剂蛋白类原材料质量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物膜干涉法(BLI)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技术及原理进行概述,旨在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在体外诊断试剂原材料质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监管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医学诊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疗的效果。在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以抗原、抗体为代表原材料的质量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分子相互作用作为物质间的基本作用之一,在体外诊断试剂蛋白类原材料质量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物膜干涉法(BLI)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技术及原理进行概述,旨在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在体外诊断试剂原材料质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监管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医学诊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疗的效果。在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以抗原、抗体为代表原材料的质量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分子相互作用作为物质间的基本作用之一,在体外诊断试剂蛋白类原材料质量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物膜干涉法(BLI)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技术及原理进行概述,旨在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在体外诊断试剂原材料质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监管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扩张球囊用于促宫颈成熟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0年8月本科接诊足月妊娠产妇64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宫颈扩张球囊法,对照组用缩宫素。对比顺产率等指标。结果:对于顺产率,试验组75.0%,比对照组50.0%高,P<0.05。对于剖宫产率,试验组25.0%,比对照组46.88%低,P<0.05。对于产程时间,试验组(6.19±1.83)h,比对照组(9.72±2.04)h短,P<0.05。对于Bishop评分,引产后:试验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女性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调查及宣教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社区服务中心体检的育龄女性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并分析,且探讨宣教策略。结果:育龄女性对于“三病”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喂养方式知晓率分别为65.00%、61.50%、57.50%、50.00%。结论: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育龄女性对于“三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认知上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到她们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的健康决策,从而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疗领域应当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疾病的宣传和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前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开展用药评价。方法: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就诊的32例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住院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的孕妇32例,考察其是否有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的适应症。结果:9.3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其中37-38+6周最高为13.33%;9.38%存在慎用,35-36+6周最高为20.0%;接受重复疗程的7例中,仅2例符合重复治疗指征,用药合理;给药方案中,96.88%接受了标准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6 mg q12h 共注射 4 次, 均属于用药合理;医生未能精准把握给药时机,34+6周前接受治疗的孕妇仅30.3%,最佳分娩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较多,占比69.70%。16.0%能够完成全疗程注射的占比;不符合用药指征总占比18.75%,其中35-36+6周最多,为60.0%。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接受护理时,采用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时段内45名于我院中收录的资料登记有效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由医务人员针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同时配合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在护理完成后,医务人员常规针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结果 相较于护理前患者的血压值得到有效控制,护理前后患者的血压状况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临床护理的一个难题,而为了使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护理人员建议给予患者有效的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有效的护理支持,对于控制患者的血压以及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来说有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