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燕化医院收治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以西药治疗,研究组做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结果:分组治疗后,研究组多伦多临床总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传导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可使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疗效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护理效果、中医症候积分、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的FPG水平、2hPBG水平、SAS评分、SDS评分、疼痛积分、麻木积分、感觉减退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开展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症状和不良情绪,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对照分析法,分为30例治疗组与30例对照组,前者予甲钴胺静推及中药汤剂内服和泡脚治疗,后者实施常规甲钴胺静推、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震动感觉阈值(VPT)变化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95.56),对照组38(8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治疗后腓神经VPT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数据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干预的过程中,选择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之后,是否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现有疾病情况促进健康情况的转归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有关方法的应用成效和价值。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群体之中,抽取7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分组,设定为观察和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治疗方法和干预模式方面的差异之处,其中的对照组常规使用西洛他唑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这基础上选择复荣通脉胶囊和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临床干预。对两组患者分别加以治疗干预之后的纤维蛋白原(FIB)、踝肱动脉指数(ABI)、足背皮肤温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冷凉感的证候积分情况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有关方法在临床应用之后的效果和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结果 临床干预之后的效果收集对比可以发现的是,观察组FIB、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冷凉感的证候积分明显更低(P<0.05),相比之下治疗后患者的足背皮肤温度、ABI均明显提高(P<0.05),呈现出明显的临床干预效果方面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临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具体进行治疗干预的过程中,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现有疾病情况的转归,带来更加积极影响,最终治疗效果也能够更加满意,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临床应用,促使患者现有健康与疾病情况的综合转归。
简介:摘要:现今,伴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糖尿病性干眼作为其并发症,近年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可引起泪液分泌量减少和泪膜成分改变,造成泪膜稳定性下降、炎症风险增高、角膜周围神经病变、睑板腺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从而导致干眼的发生。糖尿病性干眼和普通干眼的临床表现均有异物感、疼痛、视力减退、畏光、眼干、眼痒,并且以异物感最为突出。该病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时还可影响视力水平。同时,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干眼症状自行缓解,此种情况并非病情好转的表现,而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角膜敏感性下降所致。因此,对糖尿病性干眼进行积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