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输尿管下段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经输尿管镜或膀胱镜检查、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尿管下段息肉(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1个月~4年。左侧9例,右侧3例,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结石2例,肾结石1例,息肉自输尿管口部分脱入膀胱4例,随输尿管喷尿节律性脱入膀胱2例)的患者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声对输尿管下段息肉的诊断符合率为58.3%(7/12)。误诊为输尿管癌3例,膀胱肿瘤2例,误诊率为41.7%(5/12)。其中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结石2例,肾结石1例。病理诊断为炎性增生性息肉9例,纤维性息肉3例。结论超声是输尿管下段息肉的首选筛查方法,对合并阴性结石、逆行造影困难、碘过敏者更具有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息肉 输尿管
  • 简介:骨斑点症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为千万分之一左右[1],无性别差异,多是在相关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国内对骨斑点症病例报道主要是应用X射线检查进行影像学诊断。随着CT和MRI的广泛普及应用,笔者认为根据病情选择CT和MRI检查,藉此提高骨斑点症的影像诊断水平。

  • 标签: 骨斑点症 诊断价值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检查(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阳性的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ECG)及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ECG阴性,HFECG阳性,切迹数14~25个,治疗后ECG阴性,HFECG阴性切迹数5~7。提示HFECG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于ECG,且可作为心肌炎动态变化的指标。

  • 标签: 心肌炎 高频心电图 心电图 心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钼靶X射线影像学征象,探讨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8年2月308例乳腺病变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85岁,平均年龄48.5岁。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87例。对此病例钼靶X射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7例乳腺癌中病理浸润性导管癌213例,占74.22%;导管原位癌30例,占10.45%;黏液腺癌15例,占5.23%;髓样癌17例,占5.92%;浸润性小叶癌12例,占4.18%。钼靶X射线影像特征为肿块影的243例,占84.67%(243/287),部分有毛刺样改变或呈分叶状;钙化124例,占43.21%(124/287),42例仅有细小点状钙化;结构紊乱75例,占26.13%(75/287);乳头内陷30例,占10.45%(30/287);厚皮征38例,占13.24%(38/287)。结论临床上根据病史、体检,并结合乳腺钼靶X射线摄影的多种X射线征象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钼靶 X射线诊断
  • 简介:本文观察了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应用黄芪治疗前后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中高频切迹(highfrequencynotchingHFN)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平均HFN为10.92±4.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0±1.34(P<0.05);治疗后HFN为7.65±3.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减少(P<0.05)。表明高频心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
  • 简介:我们对1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肌梗塞前的高频心电图(HFECG)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心肌梗塞发生前1周内的HFECG较心肌梗塞发生前1月以上的HFECG高频切迹明显增多,提示HFECG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HFECG
  • 简介:目的评价Fukunari评级法和应变率(SR)法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前接受传统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37岁。由2名具有丰富超声弹性成像知识的影像医生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依据5级的评分系统来评价结节的硬度,硬度低为1或2级,硬度高为3或4级;同时评价结节的SR比值。结果超声检查共发现84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62个,恶性结节22个。当评级法取3级作为鉴别良恶性结节基准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77.3%,而SR取2.92作为基准值鉴别良恶性结节,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3%和91.0%。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SR值分别为2.23±0.37、3.53±0.52,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Fukunari评级法与SR法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效果相当,但SR法更客观。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应变率 甲状腺癌 良恶性结节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已临床确诊的130例子宫畸形患者,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33岁。单角和/或残角子宫均经过宫腔镜和/或腹腔镜检查确诊,双子宫、双角子宫、鞍形子宫均经过MRI检查确诊,纵隔子宫经过宫腔镜检查确诊。回顾分析其经阴道二维和三维超声图像资料。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和/或残角子宫11例,双子宫6例,双角子宫7例,纵隔子宫80例,鞍形子宫25例。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和/或残角子宫5例,双子宫6例,双角子宫6例,纵隔子宫73例,鞍形子宫5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与宫腔镜结果符合率99.23%,显著高于二维超声诊断7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图像可以显示不同子宫畸形的宫腔结构及宫底的外观形态,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无创性可靠方法之一。

  • 标签: 经阴道三维超声 经阴道二维超声 子宫畸形
  • 简介: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腔积液患者282例,男112例,女170例,平均年龄45.2岁。用岛津SDL—310型及日立EUB—305型超声显像仪进行检查,并对部分患者做了血清蛋白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积液在超声下内部回声不同。肝硬化、心肾疾病、营养不良所致漏出液,暗区透声性好,内部光点回声少。癌性腹水暗区内出现散在或密集光点回声,内可有分隔粘连。62例肝硬化腹水胆囊壁全部增厚,80.6%患者呈双边影;癌性腹水54例中63%不增厚。血清白蛋白测定,32例(80%)肝硬化患者小于30s/L,35例(87.5%)呈A/G倒置,而癌性腹水中32例(82.1%)大于30g/L。作者认为结合临床对腹腔积液的成因进行探讨,可提高腹腔积液诊断的临床符合率。

  • 标签: 腹腔积液 B超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 简介:本文回顾了50年来有关QRS波群的时域分析中高频成份数量、分布部位和形态的研究概况之后,指出高频切迹数量的多少,可灵敏地反映心肌电活动的异常与否,可用于临床,作为一项诊断心脏疾患的辅助检查手段。若将QRS波群上高频成份出现的部位、形态与数量结合分析,可提高对心肌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和心肌炎的识别率。另外,高频切迹数量的变化还不失为临床治疗中,疗效评估和病情转归的一项检测指标。

  • 标签: 高频切迹 冠心病 冠脉造影 连续高频段 心肌炎
  •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15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3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3.7岁。采用二维和彩色超声检查,重点分析甲状腺肿块内部和边缘回声特点、血流分布特征、搏动指数及血流频谱形态。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腺瘤89例,滤泡状腺瘤44例,滤泡状癌22例。内部回声杂乱及内部微钙化两项指标对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有较重要的意义。3级及4级血流信号、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和PI〉1.0等特点为甲状腺滤泡状癌较特异的征象。诊断的灵敏度是88.8%,特异度是74.3%,准确度81.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甲状腺滤泡状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瘤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瘤组有42例,非脊柱转移瘤组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瘤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h之内与伤后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 标签: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本文对20例急性非透壁心肌梗塞病人的高频心电图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高频切迹较正常明显增多,且主要集中于QRS波群的起始部。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急性非透壁心肌梗塞
  • 简介:本文对43例高粘血症患者HFECG(高频心电图)的高频切迹数及发生部位、QRS波群的平均时限、平均振幅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与冠心病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粘血症组十二导组合导联高频切迹数(HFN)为15.98±7.00,高于正常值,但与冠心病组无显著差异;切迹多发生在肢体导联QRS波群峰顶及谷底;而冠心病组以基线附近多见。高粘血症组与冠心病组在肢体导联(下壁、高侧壁)QRS波群时限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高侧壁QRS波群平均振幅上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高频切迹 高粘血症 冠心病
  • 简介:建立基于Access软件的进行CT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整理我院开展CT介入治疗以来的患者病案资料547份,并对有条件随访的患者进行随访;利用Access软件建立进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在Access软件平台上成功建立了信息容量大的CT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并能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录入,资料统计查询也能做到全面准确。基于Access软件的CT介入治疗数据库功能强大,有利于医学信息的快速存储和统计查询。

  • 标签: CT 介入 穿刺活检 ACCESS 数据库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MRI成像在低颅压综合征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拟诊低颅压综合征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5岁。脑脊液压力均〈0.588kPa(60mmH2O)。进行脑(其中7例增加脊髓)常规MRI成像,采用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2WI-3D-DRIVE)序列成像,增强扫描,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进行临床分型。结果原发性19例占63.3%,继发性11例占36.7%。原发性和继发性共同表现为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26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15例)。原发性:硬脑膜均匀增厚19例,硬膜下积液11例,脑室缩小、蛛网膜下腔狭窄10例,脑下垂6例,垂体增大5例,5例后颅窝拥挤结构。增强扫描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及明显强化9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弥漫增厚并明显强化3例。内科治疗1-2个月后复查全部病例基本恢复正常。继发性: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7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4例。脑脊液鼻漏5例;脊椎脑脊液漏6例。显示脑脊液漏管漏口11例。11例继发性手术后复查均见漏管闭塞。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结合脑脊液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并可进行临床分型,提供可行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准确判断。

  • 标签: 低颅压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脑脊液漏
  • 简介:目的探讨Moyamoya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Moyamoya病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2.60岁。发病高峰中30~40年龄段为12例,40~50年龄段10例。做16层螺旋CTA,扫描参数为:250kV,250mA,螺距15,扫描层厚1mm。同时6例又行DSA检查,将其CTA结果与DS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共27例,占总例数的90.0%,受累段均为颈内动脉末段。病变累及双侧者26例(占总例数86.7%)。30例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及迂曲扩张的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代偿动脉,狭窄血管显示率100%;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28例,异常血管网显示率93.3%。30例中有6例同时行DSA检查,两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Moyamoya病脑血管改变特点,包括颅内血管狭窄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可以考虑作为Moyamoya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筛查方法之一。

  • 标签: MOYAMOYA病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在不孕不育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宫腔镜检查的575例女性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30.25岁。其中拟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547例和有2次以上反复自然流产(RSA)史的患者28例,在自然周期经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后进行宫腔镜检查。结果547例拟IVF-ET治疗患者经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的异常发现率为70.93%(388/547),宫腔镜的阳性发现率是92.69%(507/547)。阴道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异常的患者中95%以上经宫腔镜检查有异常发现,严重异常的比例在75%以上。28例RSA患者宫腔镜检查提示宫腔粘连者比例为53.57%(15/28)。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不孕不育患者的子宫内膜对于诊断宫腔内病变简单、必要、诊断率较高,可作为IVF-ET患者治疗前初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宫腔镜检查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可靠而全面的诊断与治疗。对于IVF-ET失败或RSA的患者非常有必要进行宫腔镜检查。

  • 标签: 经阴道超声 宫腔镜 不孕不育症 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