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审美指导对前牙美学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顺义中医医院口腔科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口腔门诊拟进行上前牙烤瓷修复的患者1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9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前进行系统的美学指导,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调查患者初次试戴烤瓷冠时对义齿颜色、形态、与面部协调程度的主观评分,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8.6%。在义齿的颜色、形态、与面部协调程度上,试验组患者主观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对患者的审美指导能够提高前牙美学修复效果。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微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将3种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材料和1种聚酸改性复合树脂与传统玻璃离子材料在美学效果方面作一比较。材料和方法对187例牙颈部V类洞修复体进行了18个月以内的临床观察。用于审美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色彩匹配性、半透明性或阻光性以及表面粗糙度。结果测试材料显现出明显不一致的结果。总的来说,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材料和聚酸改性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与理想的美观要求相距甚远。在临床观察期间,修复体外观的美学效果严重损坏,其主要原因是修复体边缘着色、半透明性及阻光性的改变以及修复体表面粗糙度的迅速增加或磨损。本研究中的所有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材料和聚酸改性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优于传统玻璃离子材料。结论此类复合材料适用于美观要求不很高、而且易于操作的部位,并有可能保障较持久的功能效果。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用于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下腺涎石病患者26例,进行下颌横断(拾)片、颌下腺侧位片和CBCT检查并定位涎石位置,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或颌下腺切除术.结果4例为多发涎石,22例为单发涎石.8例涎石位于导管口,6例位于前磨牙区,5例位于磨牙区,3例位于腺门部,4例位于颌下腺内.涎石最大直径12mm,最小直径5mm,平均8.4mm.距下颌骨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8.5±2.7)mm.有3例在下颌横断骆片和颌下腺侧位片中未显影而在CBCT中显影.19例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7例行颌下腺切除术.结论CBCT可作为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常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涎石较小、钙化不全病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13'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简介:目的探讨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在阻塞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根管阻塞患者89例(89颗患牙),共134个根管因钙化、器械折断、塑化治疗、折断根管桩等原因造成根管阻塞,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管治疗,统计成功率。结果有71颗患牙(107个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成功率为79.8%;根管再通率为79.9%。其中钙化根管的再通率为85.3%.器械折断根管再通率为76.5%,塑化根管的再通率为73.0%,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为100%,折断根管桩的根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超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阻塞根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病因诊断的价值,并为制定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提供建议.方法:对45例(47侧)临床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MRTA检查,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在不告知诊断的情况下独立读片,其间的差异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u检验.设立有症状侧为实验组,无症状侧为对照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对其中2例进行了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的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双尾,P>0.05).45例病例中,6例为肿瘤压迫引起,占13.3%.其余41侧有症状侧MRTA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占58.5%(24/41),可疑压迫者占]7.1%(7/41),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SCA)61.3%、小脑下前动脉(AICA)19.4%、SCA+AICA为12.9%、椎动脉(VA)为6.4%,血管压迫的部位于近脑干l/3者占61.3%(19/31),其余占38.7%.37侧无症状侧MRTA无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可疑压迫者占18.9%(7/37).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MRTA诊断与术中发现符合,术后患者疼痛即刻缓解,且无明显麻木.结论:多平面-MRTA方法可作为三叉神经痛初诊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并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定位兔VX2舌癌哨位淋巴结(SLN)及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VX2瘤组织块植入左侧舌缘,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21d后,于荷瘤兔双侧舌缘肿瘤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造影剂各0.2mL,后分别于15、30、45、60min,4h,24h行IMRLG检查,计算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淋巴结的信号强化率(E%);定位SLN,观测淋巴管走行、淋巴结信号强度及形态等特征。24h后,全麻下于相同部位注射亚甲蓝行淋巴染色,解剖颈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14只(14/16),淋巴转移12只(12/14),双侧淋巴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相同时间信号强化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30枚淋巴结,其中IMRLG诊断癌转移淋巴结15枚,病理诊断转移13枚,诊断阳性率为86.7%(13/15),2种诊断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LG定位SLN与亚甲蓝染色位置一致。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有效定位兔VX2舌癌SLN,为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颈动脉三角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的19例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和4例颈动脉体瘤的MSCTA影像学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能提供高分辨率、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准确显示肿瘤实质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MPR能提供神经鞘瘤瘤体精确的影像,但与血管的关系显示较差;MIP和VR则能直观地显示颈动脉影像及其移位情况。MPR和MIP能从不同观察面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实质情况,同时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VR是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成像方式,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联合应用MPR、MIP和VR技术,能提供敏感精确的影像。结论:MSCTA后处理技术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评价经下颌切迹入路的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NAC)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细针穿吸方法,对40例面侧深部肿物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43.28岁。将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或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FNAC诊断准确率及在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上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FNAC诊断准确率为80.00%;诊断肿瘤与非肿瘤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100.00%,5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9.23%,假阳性率为0;诊断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00%。3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20.00%,3例患者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2.00%。结论:FNAC是一种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的诊断方法,在不易做切除及切取活检的面侧深部肿物的定性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准确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