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HPLC以AlltimaC18(4.6mm×250mm,5um)为色谱柱,甲醇乙腈水=39160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81nm。结果精密度和重复性实验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符合有关规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就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综述及丹参及其制剂药理作用的最新进展做一介绍。

  • 标签: 丹参 水溶性成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优选鹿茸水溶性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马鹿茸为原料,采用组织匀浆结合浸提的方法提取可溶性蛋白,以鹿茸可溶性蛋白得率和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匀浆方法、匀浆次数、提取溶液浓度和pH对鹿茸可溶性蛋白得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鹿茸可溶性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pH为7,50mmol•L-1的Tris-HCl缓冲溶液为提取溶剂,采用电动匀浆机,匀浆次数为3次。结论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研究鹿茸蛋白的药理药效提供参考。

  • 标签: 鹿茸 水溶性蛋白 提取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合用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及实用性。方法将13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纳洛酮合用维生素治疗组,治疗期间注意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神态变化,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纳洛酮合用维生素治疗组的催醒时间明显少于单用纳洛酮治疗组,醒后头痛、头晕、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合用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纳洛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水溶性维生素 急性酒精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丹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是丹参制剂重要的活性成分,也是成品的主要检测指标,通过对丹参酮ⅡA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丹参制剂提取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根据当前丹参制剂的生产工艺出发,在提取时间、溶媒倍数、提取温度、溶媒浓度等方面进行筛选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丹参的最佳提取重要条件为,4倍量90%的乙醇,70℃温浸1.5小时,通过实验证明采用以上所述的丹参提取方法,干燥过程同样采用低温减压浓缩的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转移率超过5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利于有效成分保留,适用于丹参溶性成分的提取,对于丹参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丹参酮ⅡA 提取方法 工艺优化
  • 简介:摘要运用HPLC技术分析丹参脂溶性成分组成,并建立了四种丹参脂溶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ZorbaxSB-C18色谱柱(4.6×250mm,5μm),以乙腈-水-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通过与对照品比较,建立HPLC分析方法同时测定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四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该方法的重复性RSD小于2.0%,平均回收率为98.3~101.6%。本文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丹参 脂溶性成分 HPLC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溶解度差已成为难溶性药物开发成功的难题,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的溶出度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药物制剂研发的重点之一。本文概述了影响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以及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常见方法。

  • 标签: 提高 难溶性药物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在对于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制备过程纳米技术的应用情况。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讨论纳米技术的本质特点,详细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定义、其作为药物制剂上的应用和其相对于传统药物的优势等。结果经过研究表明这一类的新型药物制剂可以使药物更具有稳定性,也可以控制药物进行释放,提升了药物生物性的利用度,降低了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了药物对病灶的靶向治疗等。结论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基本解决了传统药物制剂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 标签: 纳米技术 难溶 药物制剂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 标签: 静脉输液 不溶性微粒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的主要的功效便是保障人们身体所必须拥有的维生素,促进人们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转。本文将针对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成分以及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影响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不良感应的因素。

  • 标签: 脂溶性维生素 注射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可溶性ST2(sST2)作为反映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塑的新型标志物,通过与IL-33结合,抑制IL-3与ST2L的结合及其信号传导,明显抑制IL-3抗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作用。因不受年龄、性别、温度、体质指数、肌酐清除率等影响,将在心衰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ST2 心力衰竭 纤维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在0.54mol/L的盐酸介质,内墙涂料中可溶性汞在不同温度及时间的提取效率。方法在酸性条件下内墙涂料中可溶性汞经提取后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可溶性汞的最佳提取温度为40℃±3℃,最佳提取时间为25±5min。结论在上述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涂料中可溶性汞有理想的重复性和回收率。

  • 标签: 内墙涂料 可溶性汞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VEGFA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行肺切除手术的150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109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对照组41名肺部良性病变患者。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分别检测肺部病变组织VEGFA,sFlt-1在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用ELISA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A、sFlt-1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组织及外周血中VEG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Fl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Ⅲ期和Ⅳ期肿瘤组织VEGFA含量明显高于,sFlt-1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肿瘤组织;中低分化的肿瘤组织VEGFAmRNA含量明显高于,sFlt-1明显低于高分化的肿瘤组织。结论VEGFA和sFlt-1的表达量的改变与肺癌的发生以及肺癌的分期均有密切的关系,检测该指标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VEGFA sFlt-1 非小细胞肺癌 PCR,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佐治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的疗效。方法将78例毛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脂溶性维生素静滴,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以及治愈后无症状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缓解喘憋、缩短哮鸣音及咳嗽持续时间、治愈后3个月无症状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溶性维生素在毛支患儿急性期干预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炎症后反复咳喘的疗效确切,且方便、安全,可作为佐治毛支的常用药物。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脂溶性维生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清可溶性EC的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6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患者45例,分为A组;乳腺良性病变21例患者分为B组。另于同期选取45例健康的体检者分为C组。手术前1d及术后15d抽取外周静脉血5ml采用ELISA方法计算血清sEC水平。结果A组、B组、C组患者血清sEC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的乳腺癌病理分期与淋巴转移指之间有显著关系,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sEC水平逐渐增高,其比较有差异(P<0.05);在病理分级及是否腹水比较上无差异(P>0.05),不具相关性;A组乳腺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后1周、2周血清sEC水平与C组相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C表达具有特异性,且与肿瘤病理分期相关,可能是一种乳腺癌预后的预测因素。

  • 标签: 乳腺癌 血清 可溶性E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血清B7-H4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0例肺癌患者血清B7-H4浓度变化。结果肺癌患者鳞癌、腺癌血清B7-H4水平为(46.15±4.58)μg/L、(44.26±3.71)μg/L,与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B7-H4水平(29.72±4.8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8、12.09,均P<0.01);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B7-H4水平(46.42±4.27)μg/L,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41.55±5.01)μg/L(t=4.14,P<0.01)。结论血清B7-H4检测结果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大,对肺癌的分期和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肺肿瘤 B7-H4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溶媒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临床比较常用的5种中草药注射剂,将其编为5个编号,分别为艾迪(1)、银杏达摩(2)、苦碟子(3)、喜炎平(4)、丹红注射液(5),输液溶媒则对0.9%氯化钠注射液加以选取。通过智能微粒检测仪对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溶媒配伍前后微粒变化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配伍后,当粒径≥25um时,5种中药注射剂微粒数量在0.5h、1h、2h、3h各个时段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但当粒径为2~10μm时,5种中药注射剂微粒数量各个时段均超过300粒(P<0.05);5种药物,配伍放置后随时间推后喜炎平与苦碟子微粒数呈减少状,另外几种则均呈增加状(P<0.05);当微粒粒径在11~25μm之间时,除苦碟子微粒数依然与药典规定一致外,另外几种都明显比药典规定范围高出(P<0.05)。结论溶媒与中草药注射剂配伍后,某些药物可能在不溶性微粒数量上发生变化,临床应重视这种变化情况,对最佳的使用时段加以掌握,以尽可能地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 标签: 中草药注射剂 输液溶媒 配伍前后 微粒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可溶性ST2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初诊未服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正常体检组47例,依据《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专家共识》,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并按左室肥厚/左心室重构的几何构型分类,将其分为正常组(normal,N)59例、向心性重构(concentricremodeling,CR)组14例、向心性肥厚组(concentricLVH,CL)41例、离心性肥厚组(eccentricLVH,EL)3例,比较各组血浆可溶性ST2及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探讨血浆可溶性ST2及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离心性肥厚组(EL)与向心性重构组(CR)、向心性肥厚组、正常组(N)比较,可溶性ST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型胶原释放羧基末端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性重构组(CR)、向心性肥厚组(CH)与正常组(N)比较,可溶性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可溶性ST2与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及干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肥厚的新靶标。

  • 标签: 可溶性ST2 初诊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
  • 简介:摘要对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胶束的构成、类别及其制备方法,载药方法,释药机理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其研究进展。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可使难溶性药物增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并对肿瘤细胞有靶向性。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将会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给药系统,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 标签: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 难溶性抗肿瘤药物 药物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