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钠、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135例慢性心衰患者按NYHA分级将患者分成两组,心功能II级组,心功能III-IV级组,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心脏彩超结果、血清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心功能III-IV级组血钠水平低于心功能II级组血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III-IV级组左房内径大于心功能II级组左房内径,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III-IV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II级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表现为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血钠降低。血钠的变化与心衰后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心脏的重构密切相关,可将血钠与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作为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并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80例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另40例患者常规治疗不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肌力恢复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显著有效32例(80%),有效6例(15%),无效2例(5%);对照组显著有效27例(67.5%),有效8例(20%),无效5例(12.5%)。结论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扩大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30例,其中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心房扩大患者60例,慢性心房颤动左心房无扩大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食管超声检测患者左心房大小,并观察是否形成血栓。根据食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30例和无血栓组100例,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扩大组患者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8例(30.0%)高于左心房无扩大组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12例(17.1%),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扩大,很有可能导致其心肌收缩力下降,提高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几率,是诊断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则采取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精确概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概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PICC置管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患者替米沙坦治疗,探析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时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共计选取54例患者,均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就诊时间段2016年1月开始,2017年1月停止。54例患者分组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且分别命名为观察组(27例;替米沙坦治疗)和对照组(27例;拉西地平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房颤持续时间、房颤发作次数、左房内径改善情况均显著性更优,将其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替米沙坦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心房颤动(Af)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干预作用。方法将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64例Af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mg/d,共4周)和常规对照组(各32例),另选择同期查体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f患者治疗前后血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f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其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脂水平尚无显著变化,但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已有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4周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均<0.05),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均有更进一步显著降低(P均<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Af患者同样存在着炎症反应,Af患者在不伴有心力衰竭时也可以引起NT-proBNP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在抗炎的同时还能降低Af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且不依赖于其调脂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并心房颤动应用大剂量西地兰与小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临床指标与左心衰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8年1月诊治的76例急性左心衰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8例)与研究组(38例)。对照组予以剂量西地兰治疗,研究组予以小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大剂量西地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60min后心室率(152.81±10.13)次/min、90min后(135.52±7.94)次/min、120min后(114.53±5.92)次/min,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左心衰缓解时长(75.13±10.64)min、治疗后2h尿量(320.13±50.43)ml,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并心房颤动实施大剂量西地兰+小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减短心率恢复的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内创伤患者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的150例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影响其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150例创伤患者根据最终结局分为存活组及非存活组。其中男性126例(84%),女性24例(16%),平均年龄42.6岁,最终在EICU死亡38例(25.3%)。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58.0%)及高处坠落(2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预计死亡风险率及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可以很好地早期识别死亡高风险创伤患者,其值越高,则患者死亡分先越高。相比之下,随着EICU住院时间的推移,患者死亡风险持续降低。结论创伤患者EICU住院早期,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患者年龄、SAPSⅡ和NISS评分来识别高死亡风险的创伤患者,给予高质量的治疗与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