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的疗效呈平行关系。患者发热时,可伴有高热、惊厥、谵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肿瘤 发热 疾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症状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发热症状患者3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30例发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控制和延缓体温的升高。结论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去除发热的病因和诱因。体温恢复正常范围。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减轻或消失,协助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

  • 标签: 发热 临床护理 降温
  • 简介:摘要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寻常不过临床症状之一,也是自身机体对于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患儿发热一般根据体温的高低通常划分为四种范围,低热(37.4~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0℃)和超热(超过41℃)。由于持续的高烧会直接影响患儿导致心跳速率加快,机体的代谢加快,从而引起大脑皮质的过度兴奋,导致烦躁、惊厥的心情。因发热患儿在这个时期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并不完善,经常容易出现影响患儿的精神和食欲状况,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收到严重影响。因此做好护理对策和对儿童的发热监护至关重要。

  • 标签: 儿科 发热患儿 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肿瘤性发热的临床效果以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肿瘤性发热提供实际的理论和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时间为2013年1月—2016年10月,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消炎痛栓剂纳入肛门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利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发热的起效时间以及总体的有效率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总体的有效率达到了91.7%,远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患者体温下降比较显著,起效的时间也更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肿瘤性发热中的效果比较明显,其安全性也比较高,没有副作用,应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补中益气汤 肿瘤性发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均进行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2.98%,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发热患儿采取中医推拿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体温,并且安全性较高,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发热 推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小儿就诊过程中,其家长都紧张,恐惧,而护士往往执行医嘱,观察患儿病情,给予退烧等护理,却忽视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总结了54例发热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认为重视发热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并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患儿家长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发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和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发热持续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小儿发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并提升护理满意度评分,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小儿发热 综合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气扶正法治疗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术后气虚发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益气扶正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痊愈率70.00%,对照组治疗痊愈率40.00%,组间治疗痊愈率比较,观察组更高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扶正法治疗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益气扶正法 气虚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确的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80例患者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发热的正确护理教育,对教育干预前后发热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转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0例研究对象在教育前后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及行为转变率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发热相关知识的普及率,明显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护理行为。

  • 标签: 护理 发热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药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4例患儿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离,每组42例。采用清水足部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足部熏洗治疗试验组,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6.67%是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的92.86%(P<0.05);治疗后1小时及2小时,试验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退热药间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感发热患儿是实施中药足部熏洗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将使患儿体温降低直至恢复正常,加快患儿病症恢复。

  • 标签: 小儿外感发热退热 中药足部熏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问题的研究,对疾病的分布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明确。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6月收治的40例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且伴有发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其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5%,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淋巴结核42.5%,淋巴瘤12.5%,慢性淋巴结炎27.5%。结论诱发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疾病的因素相当复杂,通常情况下在诊断中,因为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具有相似性,因此误诊的几率比较大,在实际的诊断中,需要通过对淋巴结通过超声探测以及活检,实现对疾病的确诊,这样就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以及延误治疗情况的出现。

  • 标签: 颈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治疗中去除各种诱因,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

  • 标签: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注射和热毒宁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将180例小儿外感发热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90例予热毒宁注射液保留灌肠,对照组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注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结果治愈率达8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 标签: 热毒宁注射液 灌肠 小儿外感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无明显诱因出现的发热及下肢无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的发热及下肢无力的诊断与治疗。结果明显提高了救护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对发热,下肢无力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家属的经济负担,除按该病的护理常规进行积极护理外,同时要加强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重视对家长的知识宣教。

  • 标签: 发热 下肢无力 诊断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骨伤外科术后发热的作用评价。方法选择6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序贯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n=30)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降温,观察组在术后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青蒿鳖甲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开展治疗后72h内,退热起效时间、60min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60min内体温下降度数大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体温下降的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青蒿鳖甲汤用于骨伤科术后发热的临床治疗,能够加长患者的退热作用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继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青蒿鳖甲汤 骨伤科术后发热 作用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病毒唑的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为发热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病毒唑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2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20例,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病毒唑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发热、尿蛋白、少尿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发热期 病毒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中心发热患者80例作为发热组进行研究,另抽取我中心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作与发热组行对比研究,观察分析两组人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结果血细胞形态检测结果对比,两组人员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不明显(P>0.05);平均细胞体积、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细胞异常检测,发热组总检出率为46.3%,较于对照组总检出率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发热患者的诊断中,运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快速且准确的辅佐医务人员检验出患者所患病症,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临床诊断价值高。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疾病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病情凶险,是脑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1。我院1981-1986年内科住院4141例,其中脑卒中497例,导致意识障碍168例。本文报告497例脑血管病中168例出现意识障碍。其中,脑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者最多,为90.8%(69/76例)。168例意识障碍中,意识恍惚、嗜睡占17.9%,昏睡占34.5%,昏迷占47.1%。意识障碍与预后关系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8例中,昏迷32例,死亡23例(26.14%),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0例中,昏迷47例,死亡36例(45%)。故意识障碍除可做为病情判断外,也是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伴随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92例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并记录。结果在耳鸣患者中,老年人群比较多,患者病程大多在0~3个月,并且多为双侧耳鸣。在这些患者中,约有60%的患者伴有耳闷、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不同性别的患者在耳鸣程度的比较中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不同年龄的患者的耳鸣程度相比较差异明显,P值<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全身性疾病对于耳鸣没有显著的影响,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鸣患者通常伴有耳闷、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其患者年龄与耳鸣程度有关,与患者的全身性疾病无关。

  • 标签: 耳鸣 临床特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