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新冠肺炎CT图像特征及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析,对其均实施CT胸部扫描,分析患者临床相关数据。结果:80例COVID-19患者平均受累肺叶数为(4.25±1.14)个,其中:有9例患者(11.25%)受累肺叶1个,15例患者(18.75%)受累肺叶2个,11例患者(13.75%)受累肺叶3个,10例患者(12.50%)受累肺叶4个,而35例患者(43.75%)全部五个肺叶均受累;此外,72例患者(90.00%)的胸部CT可见磨玻璃斑片/结节影,14例患者(17.50%)可见实性斑片/片状实变,10例患者(12.50%)可见实性结节,13例患者(16.25%)可见条片灶。另外,部分患者在胸部CT复查时,可见肺部病变进展成“白肺”改变。结论:老年新冠肺炎患者的CT图像特征及诊断分析结果显示了肺叶受累范围广泛、病变类型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特征性的CT表现对于早期诊断、疾病评估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 中国近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大量研究,终于在 2013 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以《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出版为代表的中国新医药学先行模式的诞生!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医药学在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应激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了现代第三医学的独到模式,应用了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质平台,总结了针灸中医科研中所证实了的调节规律,扩展了新药理调节的中西药物重组等等。由这些科学特征和基本构架,显示出了中国新医药学的时代风范和高于中西医药学的特色,也展现了中医药现代化已经大门洞开。所以,关注和应用这一最新成果和进展,对于我国中医药界早日走出低谷具有重大意义,由此也可以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简介:摘要 食管腺癌(EAC)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生存率较差。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免疫相关基因对(IRGPs)预后签名预测患者的生存,并为个性化治疗或免疫治疗提供准确的靶点。我们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EAC数据。在单因素COX筛选后,我们使用Lasso-COX回归模型构建了17个IRGPs的签名。该特征能准确预测EAC患者的总生存期,是EA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我们探讨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临床效益。总之,我们的签名可以预测EAC患者的预后,并为探索哪些患者可能受益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指导。
简介:摘要::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支原体感染引起。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并提出新见解与预防控制策略。我们将介绍支原体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重点讨论预防与治疗措施。通过深入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有望减少其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肺炎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重症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从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抽选出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研究时间范围:2022年9月~12月)。35例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基础性病变,对其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以及死亡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共出现15例肾功能不全、10例肝功能不全,5例患者肝肾功能均损害。另外5例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经有效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病例。而肝肾功能不全的30例患者中,死亡例数5例,死亡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容易增加其病情恶化的风险,同时死亡率也比较高,因此需要尽早做好肝肾功能检测,通过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V波消失的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内耳MR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2年5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侧ABR-V波消失患儿,其中男58例,女41例,共99例190耳。所有患者均已行内耳磁共振成像评估,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患儿的围产期病史: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史、外耳畸形、先兆流产、耳聋家族史、孕期病毒感染。结果在收集到有围产期病史的67例患儿中,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史24例(35.8%);出生低体质量病史12例(17.9%),早产11例(16.4%),先兆流产10例(14.9%),孕期病毒感染10例(14.9%),出生窒息史5例(7.5%),耳聋家族史4例(6%),外耳畸形1例(1.5%)。性别、年龄、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内耳畸形无相关性(P>0.05)。在190例患耳中,畸形的耳数为43例,总体比例为22.6%,其中单发畸形17例(8.9%),两种及两种畸形多发的为26耳(13.7%),在43例畸形耳中,总共出现了畸形次数为81次:蜗神经发育不良有35耳,占所有耳数的18.4%,半规管发育不良20耳(10.5%),耳蜗异常12耳(6.3%),大前庭导水管11耳(5.8%),前庭畸形3耳1.5%。半规管异常与蜗神经发育不良(P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特征及碳青霉烯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罗定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经临床分离、鉴定为黏液型PA的100份菌株,分析菌株药敏性和耐药表型,构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库,开展产酶筛查,分析云浮地区黏液型PA耐药特征及耐碳青霉烯类酶的流行特征。结果 100株黏液型PA标本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占78.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7.0%和15.0%;其中耐药菌株有63株(63.0%),多药耐药菌株19株(19.0%),广泛耐药菌株2株(2.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有25株,主要来自ICU(48.0%);20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中有8株产碳青霉烯酶(占40%),其中产金属酶5株(占25.0%),产丝氨酸酶2株(占10.0%),同时产金属酶和丝氨酸酶的菌株1株(占5.0%);耐碳青霉烯酶菌株数有随年代增长趋势。结论 云浮地区黏液型PA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相当部分为多药耐药菌株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通过检测PA产金属酶可间接反映碳青霉烯类耐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