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成像(DBT)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能提高少脂肪腺体型(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及病灶形态特征显示的能力,降低乳腺癌筛查的成本,提高诊断准确率。
简介:目的:比较X线断层融合摄影与常规DR对骶尾椎骨折的显示率。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骶尾椎骨折的36例患者,分别行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与常规DR侧位摄影,评价这2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骶尾椎骨图像质量及骨折诊断情况。结果:36例骶尾骨常规DR侧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25.0%,阳性诊断率为23.7%;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3.3%,阳性诊断率为63.3%;2种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骶尾骨骨质结构的显示和骨折的检出,X线断层融合矢状位摄影较常规DR侧位摄影具有更好的能力,可作为骶尾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胫骨平台内固定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膝关节正侧位常规DR摄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对比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常规DR优质图像率为53.1%(17/32)、59.4%(19/32),数字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4.4%(27/32)、90.6%(29/32),2种检查方法术后3、6个月优质图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复查中,与常规DR摄影相比,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评价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在肿瘤患者肋骨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行SPECT/CT融合显像并经随访明确诊断为肿瘤肋骨转移的21例患者共42个病灶,以及明确诊断为肋骨损伤性病变的12例患者22个病灶,病灶对侧的正常肋骨作为对照,测定SUVmax,采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SUVmax平均值为24.05(SD=11.84),对照组为5.25(SD=1.63),损伤组为13.71(SD=5.61),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肋骨病变(转移、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最佳诊断阈值为7.96,灵敏度为95%;肋骨病变中,肋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阈值为20.45时其灵敏度为57%,特异度为91%。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中SUVmax值可作为肿瘤肋骨转移的辅助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 :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在线教学,通过开展在线教学情况调查,从在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在线教学教务管理实践探讨。调查发现开展在线教学专业主要为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教学内容主要为基础课程,部分学生网络存在问题;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为中级以上职称且有较长教龄的中青年专职教师,信息技术娴熟。在线教学需要结合疫情环境特点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无缝对接,要求一线教师上好在线教学第一堂课;结合各教学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制定不同策略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组织方案,组织教学单位梳理开展在线教学课程,主要利用智慧树网、超星、中国大学慕课( MOOC ) 3 个平台及平台的课程资源,采用平台,平台 + 社交软件 QQ 群、微信群,平台 + 腾讯会议,社交软件 QQ 群、微信群,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等方式进行混合式在线教学,并畅通电子教材获取渠道;教务管理联合教学督导进入在线课堂,及时收集亮点及经验推广,开展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
简介: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Xp11.2/TFERC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Xp11.2/TFE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均匀性、强化程度、强化特征、有无包膜、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该研究1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0,其中CT发现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发现5例。病灶大小为1.8~11.8cm;9个病灶(64.3%)呈圆形或类圆形,5个病灶(35.7%)呈不规则形;12个病灶(85.7%)密度/信号不均匀,2个病灶(14.3%)密度/信号均匀;10个病灶(71.4%)伴出血;8个病灶(57.1%)伴有坏死或囊变;13个病灶(92.9%)强化不均匀;11个病灶(78.6%)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3个病灶(21.4%)低于肾皮质和肾髓质;MRI发现的5个病灶均有包膜。结论:女性多见、中等血供、具有不均匀性和存在包膜是Xp11.2/TFERCC常见的CT/MRI影像学特征。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量^(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r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远处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将153例确诊为肺转移和(或)骨转移的DTC患者(均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45.5±18.26)岁。所有DTC患者于口服治疗量^(131)I[平均(147.97±45.35)mCi]后的80-96h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单独对SPECT、CT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27例受检者经SPECT/CT显像显示为单纯肺转移(双肺转移109例、单纯右肺转移9例、单纯左肺转移9例)。其中80例SPECT图像表现为病灶摄碘或部分摄碘,另47例SPECT图像未见病灶明显摄碘。15例患者SPECT/CT中胸部CT图像未见肺内有转移性病变征象,但SPECT图像见异常~(131)I浓聚灶。所有153例患者中,26例SPECT/CT显像发现骨转移性病变,病灶部位最长见为脊柱(14例),然后依次为肋骨(6例)、四肢骨(6例)、胸骨(5例)、骨盆骨(5例)和锁骨(2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病灶部位^(131)I异常浓聚,但3例CT图像为阴性。结论:^(131)ISPECT/CT有助于诊断和评价DTC患者肺、骨等远处转移,可为DTC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虚拟仿真实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与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信息技术和学科专业高度结合的产物。学生临床医学影像实操技能的培育仅仅依赖附属医院较为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践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育人目标,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弥补以往实践教育的弊端,学生们可利用模拟方式不断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在医学影像学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弥补传统示教课固有的缺陷,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选取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171人,分为研究组(91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采用翻转课堂示范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于试验结束后2周进行阅片考评,8周后进行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并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及期末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微视频。结论在医学影像学的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可改善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