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太宁栓联合95%酒精治疗产后痔疮患者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96例产后发生痔疮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太宁栓塞肛治疗痔疮,并按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采用太宁栓塞肛联合95%酒精湿敷治疗痔疮,并由专人实施护理干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产妇疼痛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痔疮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77.08%,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太宁栓联合95%酒精治疗产后痔疮,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促进产妇痔疮治疗效果,有效减轻产妇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有机磷中毒患者使用长托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3月~ 2021年8月收治的7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长托宁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再联合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急诊有机磷中毒患者使用长托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用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d)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沟通评分、正性心理疏导、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准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将 2018年 12月~ 2020年 5月期间在我中心进行疫苗接种的 160例作为研究样本,并随机将儿童分为研究组 80例,参照组 80例。予以参照组儿童常规基础预防接种护理,予以研究组儿童系统的优质护理。具体分析两组儿童应用不同方式护理后的不良反应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结果:与研究组进行对比,参照组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且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 P< 0.05)。结论: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具有一定的风险,部分儿童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情况,予以儿童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接种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小儿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其处理措施展开研究。方法 将于2021年1月到2022年3月期间在社区中心接种小儿百白破疫苗的100例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疫苗接种干预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接种疫苗的小儿入组对照组,共100例,剩下的100例结合小儿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控制,入组观察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疫苗接种时间段、小儿接种时候的月龄、疫苗接种操作规范性以及疫苗接种后的管理均有一定关系,保证接种操作的规范性、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注射后加强观察,同时加强控制儿童疫苗接种时间可有效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术前二白穴联合合谷穴揿针疗法在重度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包括术后疼痛,延迟排便和排气。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计免门诊中接受百白破疫苗接种的儿童3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60例,常规组儿童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儿童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儿童家长护理满意度及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儿童家长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76.88%;观察组儿童不良反应1.25%明显低于常规组儿童6.8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能有效提高儿童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同时有效降低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发病最常见的原因,由于结石直接嵌顿于十二指肠壶腹内,致胆汁向胰管反流,引起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尤其是小结石在胆总管内移行时可造成胆总管远端梗阻或Oddi括约肌痉挛和损伤性水肿,阻碍胰液、胆汁正常引流,引起一系列的胰液消化酶被激活,是引起胆石性胰腺炎的主要机制.及早引流胆汁、胰液,解除梗阻,保持胰液引流通畅,阻断胰酶进一步分泌、被激活是治疗胆石性胰腺炎的关键.思他宁系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14肽,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目前治疗胰腺炎的有效药物,并可明显降低胰腺炎的并发症.思他宁联合内镜治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既可尽早地解除梗阻,又可抑制胰酶分泌、阻断胰酶的进一步激活.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本院对32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应用思他宁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简介: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空腹血以及癌组织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血清和组织中胃蛋白酶原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胃癌患者中2例(6.7%)肿瘤组织胃蛋白酶原C(PGC)表达阳性,PGC在癌组织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和不同淋巴转移情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GC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实验测得的胃蛋白酶原在血中的含量与这些特征无关联(P>0.05)。结论:胃癌肿瘤组织中PG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但患者血中胃蛋白酶原的量不能反应癌组织中表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