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刊对大家比较熟悉一些常用医学词汇将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文题除外,在文章中英文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或)英文全称,具体词汇如下: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复合物法(ABC法)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三磷酸腺苷(ATP)牛血清白蛋白(BSA)心脏监护病房(CCU)细胞角蛋白(CK)二甲基亚砜(DMSO)

  • 标签: 医学词汇 缩写词 心脏监护病房 抗生物素蛋白 具体词汇 血清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154例CT证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67例,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41例,糖尿病组46例。入院后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分别对治疗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P〈0.01),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测定可作为判定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高血糖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偏头疼相关性。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内科住院部收治400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10μmol/L为分界点及是否并发偏头痛,把所有患者分为4组: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A组)、单纯H型高血压组(B组)、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C组)及单纯非H型高血压组(D组)。比较4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浓度、血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对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及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用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MSQ)评分评价。结果高血压并发偏头疼患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显著大于高血压不并发偏头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MSQ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r=-0.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表明血清Hcy浓度>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血清Hcy浓度升高高血压病程增长,会导致偏头疼发病率增加,Hcy浓度超过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

  • 标签: H型高血压 非H型高血压 偏头痛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与CHF程度关系.方法:4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AngⅡ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HF患者血浆ET、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随着心功能级数升高,二者含量也逐步增加(P<0.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加,且与心力衰竭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血浆内皮素(ET)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I[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 简介:目的探讨肥胖与老年男性雄激素、雄激素受体(AR)水平及AR基因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方法收集323例老年男性,根据腰围不同分为4组,腰围<85cm组、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腰围≥97cm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总睾酮(TT)雌二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使用DNA测序方法测定CAG重复序列.结果与腰围<85cm组比较,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腰围≥97cm组舒张压雌二醇/睾酮比值逐渐增高,SHBG逐渐降低(P<0.05,P<0.01);与腰围85-90cm组比较,腰围≥97cm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增高(7.75±3.25)vs(6.34±2.98),SHBG降低[(142.02±71.92)nmol/Lvs(177.72±86.27)nmol/L,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腰围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雌二醇呈正相关,腰围与TT呈负相关.结论肥胖男性TTSHBG下降,雌二醇和雌二醇/睾酮比值明显升高;ARAR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体脂分布无相关性.

  • 标签: 雄激素类 受体 雄激素 睾酮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肥胖症
  • 简介:目的评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可能关系。方法共纳入72例患者,38例为冠心病、34例无冠心病,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左室肥厚患者相比,左室肥厚组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T增厚预示心血管疾病存在。

  • 标签: 肥大 左心室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颅外(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4-19)个月。结果DSA结果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选择。

  • 标签: 危险因素 治疗学 青年 颅内外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开胸手术心律失常围手术期预防处理。方法:对46例70-85岁肺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始发时间出现于术后48h内占69.6%,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窒上性心律失常24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有5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开胸术中、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但术前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给予积极处理,手术中注意保护心脏神经,消除术后缺氧低钾血症等诱因是防止发生心律失常重要措施,控制心窒率是治疗关键。

  • 标签: 肺肿瘤 心律失常 外科手术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冠状动脉病变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关系.结果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1.881,P值分别为0.000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3支病变预测因素.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UA SA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检查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结果患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增加发生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等发病几率。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危险性,且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消化性溃疡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致病作用。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致病作用,且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服用该种药物几率增加,应加强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药物警惕性,给予足够临床重视。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发病关系
  • 简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进展。这种中性粒细胞不同于趋化、吞噬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及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与心功能相关性.方法:45例临床诊断DCM患者,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A组(心功能Ⅰ~Ⅱ级)l6例,B组(Ⅲ~Ⅳ级)29例;检测各组HRV时域指标、Q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检测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M患者HRV各项时域指标显著降低(P<0.05~<0.001),QTd显著增加(P<0.001);且随着心功能恶化,HRV时域指标下降,QTd增加越趋明显(P均<0.001);HRV各时域指标与QTd及LVDd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P<0.001);QTd与LVEF及LVDd也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HRVQTd变化与DCM患者心功能恶化是一致,对预测DCM患者预后有较高价值,是一种简单无创评定方法.

  • 标签: 扩张性心肌病 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 心功能 HRV DCM
  • 简介: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异常增大,标志心室肌复极化离散,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密切相关。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是临床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预后方法,Lown’s3—5级患者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目的旨在观察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QTdTpTe,探讨这些指标对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QT离散度 冠心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肌复极化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后3个月患者进行登记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中再发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中、重度PSD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随访中,卒中累积再发率总死亡率分别为12.9%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中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中再发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卒中再发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中、重度PSD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较高PSD患病率,PSD患者卒中再发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hemoglobinA1c,G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reactiveprotein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1c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GHbA1c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HbA1c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炎症反应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 标签: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C反应蛋白质 颈动脉疾病 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自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对冠心病发病严重度预测作用。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2组:急性冠脉综合症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8例,另有对照组患者30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冠脉造影术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了解其与血清中IL-1β、IL--6水平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在冠心病组内,急性冠脉综合症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血清中IL-6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IL-1β、IL-6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其血清水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个炎性标志。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少见并发症原因及其处理技巧。方法给5例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率〉98%患昔行CAS治疗,对术中出现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斑块碎裂1例,保护伞导致病变血管急性闭塞2例,保护伞撤出困难1例,支架到位困难1例。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和术后卒中发作或死亡。结论正确预防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避免术中致残、致死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手术中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