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期,各新闻媒体都花了大量的篇幅报道湖北京山县"余祥林杀妻"一案,也从各方面分析了这一冤案产生的原因.作为一名物证技术学的老师,我认为,这冤案的发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基层公安人员的"物证"意识不强.如果在案发当初,我们能够对无名女尸作一个身份鉴定,即可查明死者身份,避免冤案的发生.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过分相信所谓"口供",致使无辜之人蒙受了不白之冤."余祥林杀妻"一案的发生使我强烈感受到我们公安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让同学们掌握这门刑事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物证"意识,让"物证"意识深植于同学们心中.那么什么是物证意识呢?我们知道,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所谓物证意识,是指现场勘查人员和办案民警内心世界对犯罪现场各种痕迹物证的一种感受和态度,也是一种诉讼证据意识观念的体现.在教学中,应如何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呢?……
简介:由于受区域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山区学校初中作文教学中,传统将作文教学模式把生机勃勃、充满灵气的学生局限在一个很容易令人厌烦和麻木的条条框框之内,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少、速度慢、水平差的现象.而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重头戏,教学中平时让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是能让学生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而笔者从事的学校初中作文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语文教学中是最薄弱的环节,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掌握原有的写作素材呆板缺乏活力,这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细致地去思考尝试.
简介:文化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软件,"与犯罪的关系深刻而又密切".它不仅具有弥漫性与潜移默化性,对犯罪具有超越一定时空范围的强大浸染力、吞噬力和解构力,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和持久性,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规定着犯罪的原因、动机和手段.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文化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不同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与犯罪交织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必须审慎地加以甄别、判断和对待.从文化作用于犯罪的机制看,它不仅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影响着犯罪的总体水平,而且,一定的文化背景条件还规定着不同类型的犯罪在整个犯罪结构中的比重;另外,文化还影响到国家的刑事政策走向--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犯罪惩罚观和犯罪预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