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族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高危因素,为针对白族居民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治疗的1850例脑卒中白族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病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占53.84%,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占70.38%,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对照组中有饮茶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脑卒中组。[经论]脑卒中危害性大,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除已报道的脑卒中相关因素外,白族居民的饮茶习惯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的临床特点,旨在研究最佳的防治方案。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手足口病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我院进行研究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有85例患儿年龄在三岁以下,占85%;发病时间大多在7月份至9月份,100例患儿中有72例患儿在7~9月份之间发病,占72%;100例患儿中有,91例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占91%,有83例患儿出现皮疹症状,占83%,发生口腔黏膜病变的患儿由98例,占98%。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要从各个环节对疾病做到预防和治疗,加强疾病各个方面的宣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区、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不同区城乡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共2853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率为23.69%,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和小学生;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下午,进行篮球运动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时。运动伤害最主要原因是运动技术动作错误。伤害部位以踝,大腿,膝关节为主。青少年个人行为特征、心理素质和家庭因素、学校及相关环境因素是运动伤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伤害的发生率较高,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加强青少年运动伤害的预防和干预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腰围与心血管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以及腰围对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区11个乡镇街道18岁以上人群5068人,进行腰围、血压身体测量以及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生化检测。结果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均高于相应的正常腰围组,并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成正相关,非正常腰围组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它指标均高于正常腰围组,控制腰围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微信平台对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流行病学》专业针对性教学的可能性,为《流行病学》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和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利用微信平台于课前、课后推送相关章节重点知识及专业针对性的科研论文。使用已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结果:220名学生完成了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109人,实验组111人。《流行病学》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组(80.41±10.04)显著优于对照组(77.71±10.56)。实验组同学在科研兴趣的提升、科研方法及过程的了解、认识科研严谨性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科研实践信心在两组间却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276)。结论:利用微信平台对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流行病学》专业针对性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提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缺乏在现场研究的生产实习,从而在科研信心方面未得到明显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与分析黔南州2007-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辖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方法收集辖区2007~2013年专病信息报告系统麻疹个案病例和专题调查报告,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黔南州2007-2013年共报告麻疹发病6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0.2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递减;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8月龄-6岁儿童;不同免疫史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7,P<0.01)。结论黔南州2007-2013年的麻疹报告发病率总趋势呈递减走向,但各年间报告发病率升降幅度有变化,提示流行病学特征均与免疫规划工作的努力实施存在密切关系,并印证了麻疹疫苗接种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显著作用和公共卫生意义。
简介:摘要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