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火是一种文化事相。具体说,是中国农业社会汉民族地区的文化事相。作为文化事相,包括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组织因素、文艺因素。因此,与其追溯社火的'起源',不如研究其'发生',因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火'起源于火崇拜和火神崇拜,甚至具体到图腾时代的火神祝融,乃至火神

  • 标签: 中原传统 传统社火 兼中原
  • 简介:元人燕南芝庵《唱》是一部论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著作,内容涉及元曲体裁、结构、宫调、演唱技法等诸多问题。全文结尾有“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语,此处之“大曲”并非指“宋教坊大曲”,而是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四十大曲”则是泛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作品数量多。芝庵在观念上用“大曲”指称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实际反映了其对大曲与元剧曲音乐之间演化关系的认识。

  • 标签: 《唱论》 小令 大曲 乐府 套数
  • 简介:一篆书作为汉字的字体之一,大致是指通行于秦代和秦代以前的正体文字,也指后世以此风格生成的文字。但对于"篆书"之得名,前辈学者的理解并不相同。比如,郭沫若先生由隶书"施之于徒隶"推断: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 标签: 掾吏 郭沫若先生 掾属 诸曹 徒隶 前辈学者
  • 简介:<正>民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民俗形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音乐(当然不包括一切音乐)从来陪伴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壮族的“唱蚂(虫丹)”(changmaguai),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亘古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沉。

  • 标签: 壮族先民 民俗音乐 民俗事象 节日活动 民俗活动 习俗
  • 简介:<正>先予申明,本文所的“古优”,主要指三国时期以前的优而言。古优起自何时,因无确切的资料,迄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主要原因是,在古代史家的眼里,优的地位卑下,所作所为不过是调笑戏弄而已,不值一顾。后来,优参加了政治斗争,在历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才在史籍中占了一席之地。然而,这些资料的数量是微乎其微的。正由于仅仅是吉光片羽的记录,因此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对古优的理解产生偏差。

  • 标签: 古优 三国时期 基本职能 歌舞戏 说文 左传
  • 简介:历代史书、文字学、书印论著中有关缪篆的资料综述与分析。缪篆是西汉与新莽时律定用于官印的书体。秦汉私印中,缪篆不是主要书体。“缪”字通“穆”,缪篆即“穆篆”,驳“绸缪”“纰缪”诸说。疏理缪篆之起始、成熟、拓展、衰退的各发展时期。

  • 标签: 缪篆 书法 印章 书体 使用范围
  • 简介:艺术的自然,首先从审美内涵来看,它不是天然;其次,从艺术创作来看,也并不是“自然地表现”,而应该是“表现得自然”,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是书法艺术自觉以后的事,皿及所谓的“民间书法”,不是真正的艺术,只具评价学上的意义,其中的美当属天然之美,而书法艺术的自觉和发展过程就是对原始形态美的选择、加工、改造,而从天然走向自然,正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规范的形成是艺术自觉的标志,规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把握规范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自然 审美内涵
  • 简介:中国古代鲜有专门论述戏曲本体的系统理论,但本体思考则始终存在,这可以从"本色"中见出。这里的"本色",既指明代的"本色"争论,也包括其前后的"本色"理论。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本色"内涵因理论家们的立场不同而有种种解释,但有一点则是恒定的,这就是其背后始终蕴含着戏曲本体观的把握。

  • 标签: 戏曲本体 本色派 辨言 曲词 沈璟 戏曲理论家
  • 简介:朱熹的禁戏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禁戏”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禁戏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 标签: 朱熹 民间戏曲 禁戏
  • 简介:“印宗秦汉”思想自元明以来被树立后,“秦汉印”一直是明清篆刻流派乃至现代印人赖以取法的最高典范。但现今印学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缪篆是谬误的篆书。若以汉印文字为讹误之篆书的观点成立,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秦汉印章、篆刻艺术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对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恐亦有影响。本文力求从缪篆产生的时代,缪篆的性质及与篆书的关系等方面,证明缪篆并非是讹误的篆书,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秦汉印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汉印 篆书 篆刻艺术 印学 讹误 艺术价值
  • 简介:今僞造石刻滋多,于學術研究影響頗大,真僞考勢在必行。綜觀之,石刻造僞有'臆造''改造''翻造'諸種類型。僞之法有五:核之目録,以觀其緒;核之故學,以觀其述;核之形制,以觀其稱;核之文字,以觀其用;核之事實,以觀其時。五法之用,注意事項凡三:一、孤證不立,重博據。二、獨立思考,不盲從。三、勤于實踐,忌空談。石刻僞者,務必求真,不可參雜以其他目的,不能衛道而囿于師説,亦不能服務于造僞者,以營私利,且需正確對待僞刻,以助益于僞研究。熟掌僞之法,理論聯繫實踐,保持嚴謹態度,盡力如此,石刻僞刻方可無隱情。

  • 标签: 石刻 辨僞 方法 態度
  • 简介:日前.一位中青年剧作家创作了一个唐代题材的戏.搬上了舞台,然而他却苦恼、惊讶于该戏竟然没有使用唐代的服装与发型.而仍然是我们习见的传统戏服样式.发型也仍然是传统的铜钱贴片式。当下的戏曲舞台,“一戏一服”现象“蔚然”成风.汉代题材的一定是宽袍大袖的汉服.

  • 标签: 戏曲舞台 “写意” 作家创作 中青年 传统戏 题材
  • 简介:"昆弋腔"本是昆腔、弋阳腔(弋腔)的合称。如清代以来北京的昆腔、弋腔常常合称"昆弋",兼唱两腔的戏班称为"昆弋班"。近数十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昆弋腔"是吹腔的别名(或其前身),这种认识的形成与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剧集《缀白裘》很有关系。《缀白裘》主要收录昆腔戏,同时也收录了一些昆腔以外的杂腔

  • 标签: 昆弋腔 缀白裘 弋阳 辨疑 枞阳腔 摘锦奇音
  • 简介: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小提琴器性音质的相关因素:一是关于小提琴音质概述,其中重点讨论了小提琴音质的概念及其维度,具体从灵敏度、宽厚度、柔和度、力度、亮度、纯度、音量等多维度对小提琴音质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二是关于制作材料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文章从面板材料、背板材料、漆料、琴弦材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了其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三是关于制作工艺、结构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文章结合小提琴面板工艺结构、背板工艺结构和弧形结构的特殊要求,分别阐述了其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四是关于各种配件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其中包括低音梁、音柱、琴马、琴弓、琴弦等配件对小提琴音质的影响。

  • 标签: 小提琴 音质
  • 简介:《张迁碑》以古拙朴茂的书风饮誉书坛。由于文辞用典等问题,致使清初顾炎武等人疑为伪刻。乾嘉以後,金石家围绕文辞与书风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有附和者,有怀疑者,而更多学者则反对顾说。南京大学程章灿先生曾在《文献》季刊连发二文,明确提出《张迁碑》是明人伪刻或是魏人翻刻,其观点在学术界和书法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後,赵楠、吴朝阳等人撰文,从辞章用典、字形书刻、职官称谓、碑版体例等方面给予反驳,并辨明了一些问题。但程君二文涉及问题太多,而且以上三家都未亲访《张迁碑》原刻。又“没有见《张迁碑》拓片原件”,仅在古人着述文献中进行辩论,尤其在书法方面关注太少。本文结合《张迁碑》原石、拓本、古代金石着录等对其作全面的梳理与澄清。

  • 标签: 张迁碑 真伪 再辨疑 顾炎武 商榷
  • 简介:关于《鸣凤记》的作者,不外有三种说法:一是王世贞;二是无名氏;三是王世贞门人。认为是无名氏的,多依据明代曲家的记述,因为在他们的多种著述里,大都把《鸣凤记》归入无名氏作品之列。如吕天成《曲品》下卷,把剧作分为"旧传奇"、"新传奇"和"作者姓名有无可考"三类,《鸣凤记》就被列在第

  • 标签: 王世贞 鸣凤 无名氏 杨继盛 王骥德 中国文学史
  • 简介:一般认为,与楚同姓是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孟子》的“贵戚之卿”与“异性之卿”说。考察先秦文献,辨析《史记》相关内容,厘清“姓”与“氏”的发展沿革与《史记》中姓氏使用的规范,从中可见,屈原“楚之同姓”说不符合先秦姓氏制度及《史记》的书法体例,不能用来解释屈原终不离楚的原因。深入探究屈原行止当另寻路径。

  • 标签: 屈原 同姓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