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颈部Ⅱ区及口腔靶区优化对治疗效果、涎腺功能、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放疗组(对照组)25例及口腔、颈部靶区优化组(观察组)25例。两组均采用IMRT同步铂类药物化疗,对照组行双侧颈部Ⅱ~Ⅳ区淋巴引流区照射(颈部淋巴结阳性侧包括ⅠB区),双侧颈部Ⅱ区给予肿瘤剂量60 Gy照射(阳性淋巴结予推量照射);观察组进行靶区优化,其中健侧颈部(无阳性淋巴结侧)ⅡB区给予肿瘤剂量50 Gy照射;观察组口腔结构勾画为危及器官并限制平均照射剂量(Dmean)<32 Gy。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受照射剂量、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情况、远期(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口干反应情况、客观缓解率(ORR)、局部复发率(LRR)、3年总生存(OS)率差异。结果对照组健侧腮腺Dmean为(29±4)Gy,接受34 Gy照射体积占比(V34)为(48±5)%;观察组健侧腮腺Dmean为(23±3)Gy,V34为(4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4、4.98,均P<0.05)。对照组口腔Dmean为(35±6)Gy,接受30 Gy照射体积占比(V30)为(36±5)%;观察组口腔Dmean为(29±4)Gy,V30为(2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5.98,均P<0.05)。对照组≥Ⅱ级急性口腔黏膜不良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持续时间≥2周发生率分别为64%(16/25)和76%(19/25),观察组分别为36%(9/25)和40%(10/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2、6.65,P值分别为0.048、0.009)。≥Ⅱ级远期口干反应对照组为72%(18/25),观察组为44%(1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44)。对照组ORR、LRR、3年OS率为分别为80%、28%、48%,观察组分别为76%、24%、44%,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49)。结论口咽癌IMRT中口腔及颈部Ⅱ区靶区优化能改善涎腺功能,进而减轻患者口干反应及口腔黏膜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咽后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的口咽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研究口咽和下咽鳞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文献(1900—2021年),提取文献中生存率和相关临床特征等结局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及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咽和下咽鳞癌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46.1%)、5年生存率(40.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35.9%)均低于未发生转移者(分别为53.0%、62.5%、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26、0.38、0.38,95%CI分别为0.10~0.69、0.28~0.51、0.23~0.65,P值均<0.05)。咽后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临床分期为Ⅲ-Ⅳ期、T3+T4期、N2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淋巴转移数目≥3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4.28、2.20、2.88、10.83、6.53,95%CI分别为1.70~10.74、1.35~3.58、1.90~4.34、3.57~32.95、1.75~24.38,P值均<0.05)。术前影像诊断咽后淋巴结的灵敏度为0.72(95%CI为0.54~0.85),特异度为0.98(95%CI为0.7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95%CI为0.80~0.87)。结论口咽和下咽鳞癌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临床分期和T分期均较晚,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咽后淋巴结转移较为隐匿,术前影像诊断灵敏度不高。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口咽部双侧颈内动脉异位。患者女,71岁,因“咽部异物感伴打鼾1年”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口咽后壁稍隆起,右侧口咽后壁见局限性规律搏动性肿物。增强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双侧颈内动脉畸形,右侧向口咽正中移位,左侧向颈外侧移位,考虑双侧颈内动脉异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暂未予以特殊治疗,进行充分健康宣教,并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半年后门诊复查喉镜异位血管未见明显变化,一般情况良好。
简介:摘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为胚胎颅咽管残余细胞发育而来,是儿童常见的鞍区肿瘤之一,可导致电解质紊乱、癫痫等症状出现。现就我院1例颅咽管瘤并发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口咽拭子采集过程中两种不同方法在核酸检测标本采集中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21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进行核酸口咽拭子采集的300名疗养员为实验组,引导他们以“坐姿、抬头、张嘴、吸气(半打哈欠样)”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核酸口咽拭子采集;同时选取300名工作人员,引导他们以“坐姿、抬头、张嘴发‘啊’音” 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核酸口咽拭子采集;分析两种采集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结果:核酸口咽拭子采集过程中,以“坐姿、抬头、张嘴、吸气(半打哈欠样)”的采集方法进行核酸咽拭子采集时,要比以“坐姿、抬头、张嘴发‘啊’音” 的采集方法具备被采集者舒适度、接受度高,采集者操作便捷、易于触及采集部位,减少采集者职业暴露风险等优势。结论:借鉴声乐演唱中打开口腔的方式,引导被采集者在口咽拭子采集时采取易于暴露出颚弓、咽喉壁和两侧扁桃体的办法,使采集者容易触及采样部位,可有效改善被采集者舒适度和接受度,以提高采集便捷度,使采集的标本合格率高,有利于排除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的假阴性,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针对慢性咽炎患者采取清咽代茶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课题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咽炎患者,样本数量为88例,然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44例与常规组44例,分组完成后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清咽代茶饮进行治疗,待患者接受治疗后,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统计评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在统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过程中,分别对比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各项临床指标等。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治疗后,在统计评估各组之间临床治疗效果后得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在统计各组之间各项临床指标后得出,研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本课题通过对慢性咽炎患者采取了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后,利用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评估后得出本文的结论:采取清咽代茶饮进行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便捷流动咽拭子采样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江门新会区人民医院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者20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n=100例,采用普通治疗车用于咽拭子采样),观察组(n=100例,采用便捷流动咽拭子采样车用于咽拭子采样),比较2组采样效率、采样结束后消杀时间、咽拭子采样车临床使用情况、采集过程中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以及操作者自我安全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每例对象采样时间与采样结束后消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使用情况调查表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测对象不适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操作者自我安全心理评估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便捷流动咽拭子采样车应用于临床可提高采样效率、缩短采样结束后消杀时间,提高操作者对采样车的临床评价,并可改善其自我安全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口咽癌的肿瘤学及功能学效果,以及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和睦家医院行TORS治疗的口咽癌患者2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39~76岁。T1-2期患者占88.5%(23/26)。收集相关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记录患者拔除胃管及气管插管的时间,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结果26例口咽癌患者均接受TORS治疗,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20例行同期颈淋巴清扫术。TORS手术时间为65~360 min,平均215 min。术中出血量5~600 ml,平均70 ml。术后4例患者(15.4%)行气管切开,其中3例术后1个月内拔除气管套管,1例至随访结束未能拔除。12例患者(46.2%)行胃管置入,其中11例术后1个月内拔除胃管,1例患者术后13 d因口咽部出血死亡,死亡时胃管尚未拔除。术后1例患者(3.8%)切缘阳性,余患者切缘阴性。16例患者(61.5%)行术后放疗,其中11例患者(42.3%)进行以铂类为主的同步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0.4~45.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83.0%,3年无病生存率为75.8%。结论选择合适的口咽癌患者,TORS可取得良好的肿瘤学及功能学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开咽呼吸训练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来我院门诊预约胃镜检查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生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流程的基础上增设经鼻开咽的呼吸训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前后高低压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胃镜检查后两组患者的高压和低压均有上浮,观察组的高低压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更接近正常血压;观察组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应激反应,有效配合完成胃镜检查,对检查前训练经鼻开咽呼吸法成果很是认可,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3.00%)远大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 在胃镜检查中植入经鼻开咽的呼吸法训练,能够起到缓解患者身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异物侵入的不适感,顺利完成入镜检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舒适护理在核酸口咽拭子标本采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至我院接受核酸口咽拭子标本采集的受检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2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酸口咽拭子标本采集的受检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