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全膝关节黄换中髌骨冠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临床全膝关节簧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簧换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曲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兆60膝,按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结果与结论:令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忠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混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忠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节胃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休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置换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72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只单纯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结果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膝前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的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髌骨置换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膝前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与髌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齐墩果酸脂质体体内检测方法,研究其药动学过程。方法①建立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脂质体体内药物含量的方法。②通过对SD大鼠尾静脉给药,初步研究齐墩果酸的药动学过程。结果在优化的色谱条件,在10~200.0μg/ml浓度范围内,齐墩果酸线性关系良好。大鼠尾静脉注射齐墩果酸脂质体其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动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为11.300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134.170min;AUC为104552.060ug·min·mL-1。结论该实验研究齐墩果酸脂质体动力学过程,为开发齐墩果酸脂质体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简介: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全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简介: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后置换关节脱位的护理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 2018.05至 2019.10时段内本科室诊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 116例,以抽签法划分为Ⅰ组( 58例)和Ⅱ组( 58例)。Ⅰ组为传统型护理模式,Ⅱ组为综合性护理模式,比较患者置换关节脱位总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结果:Ⅰ组置换关节脱位总发生率为 17.24%,Ⅱ组为 3.45%,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Ⅱ组总满意度为 98.28%,Ⅰ组为 97.93%,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结论: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性护理模式既可预防置换关节脱位,还可增强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可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要对数据进行高频率的访问。数据通常都是被存在数据库中的,如果每次访问都需要从数据库中查询,这样会对数据库造成极大的压力,缓存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缓存机制是计算机内部一项十分重要的数据运行机制,缓存方式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存取数据的速度,页面置换算法就是缓存机制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介绍了页面置换算法的思想,重点介绍了三种页面置换算法的实现原理及置换过程,并且对比不同页面置换算法的优缺点。我们在选择使用某种算法时,要了解该算法是否适合我们的需求和业务场景,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合理地使用算法。